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揭秘第一位助赢得大业的功臣颜道士

揭秘第一位助赢得大业的功臣颜道士

朱棣不愿意在北平做太子,他的兄弟们觊觎皇太子的位置。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激发了他夺取官职的念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哪个贵人帮了他?

图片来自网络。

吴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十五,在燕过中秋节。突然,他接到朝廷的消息,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次不是大案,但真的是大事。原来,马皇后五天前因病去世了。女王驾崩,这在当时是头等大事。朱棣毫不犹豫地起身上路,赶往首都,参加马皇后的葬礼。

如前所述,并非所生,而是一个名叫齐的蒙古女子所生。马皇后实际上从未生过孩子。太子、秦王、晋王不是所生,而是李所生。和都出身于戚家。然而,从王子到周王,每个人都说他出生在马皇后,朱棣也不例外,他认为自己是马皇后的长子。这一次,马皇后突然死亡。为了表示孝顺,他匆匆赶往首都参加葬礼。

洪十五年,是朱元璋非常不幸的一年。农历五月,他刚死了孙子。三个月后,皇后病逝。一年之内,两次葬礼。此时,朱元璋已经五十五岁了。那时候五十五岁已经是老人了。孙子的去世,妻子的去世,对这样一个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感情非同一般。那是夫妻同舟***济。马皇后的父母早逝,因为他们与红巾军将领郭子兴有旧交,被郭子兴收养。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将养女许配给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沾了妻子的光,被认为是丈夫看重妻子。从那以后,马史一直和丈夫一起在部队服役。有一次,朱元璋激怒了郭子兴,被关了起来,并拒绝进食。马史当然很苦恼。我该怎么办?连夜烤了一个饼,怕被发现,偷偷抱在怀里,悄悄送给朱元璋。结果,他胸部的皮肤被烧伤了。与朱元璋比赛时,马史带女人缝制军装、制作军鞋,并拿出自己的柔软来奖励有功的士兵。总之,马史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马史做了皇后后,对后宫的治理严而不严。虽然他出身并不高贵,但他真的很受人尊敬,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据说她经常劝朱元璋保存自己的英雄,不要滥杀无辜。这一次,她知道自己无药可救,拒绝吃药,拒绝让人祈祷。因为她害怕如果吃药祈福不起作用,朱元璋会责怪他死后没有为他们祈福的无效的医生和官员。

马皇后的葬礼定于农历9月24日举行。

原来宗书说的四句谚语是这样的:“雨落,天哭,雷哭。西方佛教徒,一起送马。”意思是今天下雨是因为上帝哭了,打雷是因为大地悲伤了。他把雷声和雨声描述为天地的悲哀,于是马皇后成了西方真正的佛陀。看,今天西方所有的佛都来为马皇后送行了。真的很感动。朱元璋一听,顿时化怒为喜,于是马皇后的葬礼在雷雨中举行。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现在很难考证。因为当时南京没有气象记录,不知道那天到底下没下雨。但宗舒在当时是一个修养很高的和尚。他不仅精通佛学,而且对道家、儒家经典都有很大的研究。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大智慧缓解了当时的困境,也许真的发生了。

在这次送葬队伍中,除了宗舒的传说,还有一个与高僧有关的小插曲。

原来,朱棣和几个封藩的俘虏向朱元璋请求孝顺,——。因为他们不能在首都长时间哀悼马皇后,他们问是否可以派一些高僧和他们一起去封藩之地为他们的母亲祈祷。这在当时是孝顺的表现,当然在朱元璋心中也是如此。当时正巧马皇后在宗叔的过程中发丧,于是朱元璋找到宗叔,交给他处理。除了邀请候选人推荐,宗舒本人还亲自挑选了三位高僧。其中一个不寻常的角色是为燕王朱棣安排的。

这一天,宫里的总管告诉朱棣,有一个和尚要求见他,于是他被邀请进去。朱棣看到进来的和尚时吃了一惊。我看到这个高僧,长着一双三角眼,样子很奇怪。史书上描述他的时候,用了“像病虎”这四个字。可想而知,这个和尚看起来就像一只病虎。他应该长什么样?肯定是病态却依然有百兽之王的气势!朱棣立刻被这个奇怪的和尚吸引住了。进来的和尚名叫闫涛,他是由左记,一个和尚和记录者亲自挑选到的。

有意思的是,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都觉得一见如故。这应该是一种缘分吧。在朱棣眼里,这个奇怪的和尚不同寻常,他认为自己可以为将来所用。在这个道士的眼里,朱棣也不同于一般的藩王。不管是气质还是形象,他都足够牛逼,以后一定是民主派。

从这一刻起,两个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不解之缘,可不同于一般的缘分。他们两人的相遇注定要改写一段历史。那么他们是如何改写历史的呢?这种判断从何而来?这两个人物的相遇是如此的传奇,那么他们相遇后都说了些什么呢?

有些历史书这样描述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刀一见,就对他说:“如果陛下要我跟你去燕国,我就给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遇到一个头晕目眩的船长,你可能不明白闫涛的话的含义。但是朱棣是什么样的人物,你一听就明白了。道衍的意思是帮助朱棣当皇帝。“给王戴上白帽子”就是在“王”字上加一个“白”字。那不就变成“皇帝”二字了吗?所以他的意思是帮助朱棣成为皇帝。

虽然是行话,但是难免要传出去让人知道。这两个人真大胆!要知道这时候朱元璋还在位,太子朱标也还在,他们就这么公开地打起了继位的主意,真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个记述在很多史书中都有,甚至在李贽这样的大学者的著作中也有。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只有一种可能。——年国王们觊觎王位是公开的秘密。那么道衍为什么敢做这样的保证,说这样的大话呢?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真的需要在这里花一点时间来谈谈这位高僧。

高僧道言

这个道士确实是个不平凡的人物。他不是别人,正是明初二大谋士之一的姚,后来与刘伯温齐名,具有传奇色彩。他帮助朱棣夺取了王位,成为朱棣被俘的第一个英雄。然而此时他出家了,法名道衍。“尧”这个名字是秦在帮助夺得天下后给他起的。

图片来自网络。

姚小时候名叫姚天喜,住在苏州。他的祖父和父亲当了两代医生。从小他就天资聪颖。他对祖传医学不感兴趣,总想做出一番事业。有一天,他在苏州城的街上走着,突然看到一群行人骚动起来,他们纷纷给路边让路。从姚的人群中望去,看到街上一群人,中间一个人前呼后拥,很牛逼。原来元朝的僧人和官员出行。他从心底里羡慕,下定决心要出家。

姚出家是在元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说也奇怪,今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的事情。有一件事是姚出家了,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一个和尚回到世俗,加入了麾下的红巾军,这个和尚就是朱元璋。这两个人,一个出家,一个还俗,偶然发生,后来却改变了历史。

姚出家后,不仅学佛,还拜当地一位著名道士为师,向他学习阴阳之术,同时学习兵法。再加上他本人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所以他博学而不迂腐。他生而不厌世,中年出家,精通佛、道、儒。

元明时期的苏州,是一个人才荟萃、人才荟萃的地方。这个圈子里有10个人在姚遇到了这些人才。除了他是和尚,其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被当时的人称为“北郭十友”。认识姚的朋友是这样评价他的:“天下有才,虽藏而不露,欲为有用。”也就是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虽然他不为他人所知,但他仍然希望有一天能有所作为。这就像当年藏在隆中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他必须等待有识之士大显身手。

但苏州在元末被张士诚占领。张士诚虽然不是一个能有大作为的人,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对地方文人比较尊重,所以他网罗了很多文人在他的门下。张士诚被朱元璋灭后,这些文人成为明初的历史人物。有些人虽然成为了新朝的官员,却没有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有些人被定罪和降职,有些人甚至被朱元璋处死为罗志。

例如,一个名叫高启的人就是姚,他们的“北郭十友”之一。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曾写过一首诗,讽刺朱元璋后宫散漫,说“奴才扶她醉踏青苔,明月西园端饭。狗吠花影,谁夜来宫中?”夜深了,皇宫严禁入内。怎么会有人来呢?这显然意味着朱元璋生在反叛之地,不懂后宫管理,导致后宫混乱。当时有一些英雄子弟经常出入后宫,甚至有人去偷看朱元璋俘获的陈友谅的妃子。朱元璋知道后,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反而对高启怀恨在心。复仇是一道应该凉着吃的菜。朱元璋这个心胸狭窄记仇的人,当时并没有进攻,但是后来他得到了机会,下令将高启腰斩。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报复苏州人追随张士诚,在建国后对苏州征收重税。此时,姚虽已出家,但这些事无疑影响了他的政治地位。所以我个人认为,姚在政治上是反对朱元璋的制度的。也许他认为既然朱元璋已经安排了他的继任者,我就会反对你,帮助燕王朱棣推翻你的继任者。我认为这种政治立场成为他后来帮助朱棣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当然,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一直是姚的理想。

据说有一天,他去嵩山旅游,遇到了一个叫袁洵的半仙。袁勋看了看闫涛的脸,说:“这个和尚好奇怪,三角眼,病虎形。他天生就是个杀手。他是刘那样的人物!”这个刘是谁?刘是元初帮助忽必烈征服天下的僧人。这些话正是道衍想要的。他只是想找个机会辅佐一个君主,帮他成就皇帝的事业。

还有一次,他和宗叔去顾北,他随口背了一句诗:“经年斗,烟花犹半枯;梁肖的事业现在在哪里?顾北青青的客人看腻了。”宗叔听后道:“这是一个和尚该说的话吗?”姚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回应道。这些诗看起来真的不像和尚,倒像是思想深远的政治家。但这才是真正的姚。我们对他的评价,绝不应该说他只是一个高僧,而应该把他看作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宗昊非常了解这些事情。既然如此,宗叔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去朱棣呢?宗叔是不是也很了解朱棣的心思?虽然历史上没有相关的记述,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一想。从表面上看,姚与的相遇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其中仍然充满了人为的因素。

据史书记载,姚是在发丧的当天,即9月24日从苏州来京的。他可能一到首都就去皇宫拜访朱棣了。朱棣自然很高兴得到这样一个和尚,并立即决定邀请他到北平。这一年的十月十八日,离开京城回到北平,而姚在回到北平之前,也就是他到京城见的第六天,即十月一日,就动身北上了。看来两个人真的等不及了。

从姚的上述诗句,我们可以知道,他这次到北平去,是和警卫员坐在一艘有船舱的大船上。对此,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可笑,所以他在诗中说:

石落城中水,独船远行。

迁就和顾影自怜和警卫员一样,但是谁嘲笑制服?

半夜橹声摇月,寒孤桅影霜。

风雨欲来风满楼,无忧应只为客王。

这首诗的题目是《十月一日金陵发船之北平》,收录在姚的诗集里。它描述了他如何离开南京,乘船北上。他和路上的卫士同吃同住,告别了熟悉的江南,去了陌生的北国。此时已是十月初冬,在霜寒中,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离别,因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的民主主

说来也怪,姚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燕的侍卫乘船。他不仅与朱棣有缘,而且还与朱棣的士兵有缘。他的人缘从上到下都很好。与姚夺嫡行动不谋而合,正式拉开了序幕。

宫廷秘臣

姚来到北平后,先做了大清寿寺的住持。当时,这座寺庙就在今天的西长安街上,离燕很近,进出燕很方便。当然,这也是朱棣的有意安排。

这座庙里有两座砖塔,一座七级,一座九级。九层砖塔是元代开国元勋刘的墓塔,寺内还留有刘的颂词。刘墓就在卢沟桥北不远。姚来北平后,去拜谒,两次,写下如下诗句:“好马同色,直到人混俗;如果你没有遇到知音,你永远不会抱怨.风云一遇,君臣为知己;伟大的计划已经制定,名字很简单。“这首诗似乎是在赞美刘,说一个有能力的人就像一匹好马,在同色的马之间游荡。遇不到知己,不必抱怨。但是,一旦机会来了,君主和大臣们可以齐心协力,大展宏图,载入史册。但是,我不知道这里所说的主体是忽必烈和刘,还是和他自己。

周年寿寺离燕很近,姚从寿寺到很方便。再加上朱棣邀请他念经,他成了皇宫的常客。朱棣经常与他秘密交谈,以避开他人。虽然谈话的内容没有载入史书,但很明显,他们谈论的大部分内容都与从他们后来的行动中获取权力有关。

朱棣回到北平后的第二年,他的岳父魏国公徐达奉朱元璋之命来到北平主持军务,但不久就病倒了。当他的病情稍有好转时,他被带回首都南京休养。谁知几个月后,病情突然恶化,不治身亡。前面说了,后来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派来的蒸鹅杀死的。徐达死后,朱元璋大恩大德,于——年立徐达为中山王,并让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攻爵魏国公,举行隆重的葬礼。像徐达这样的英雄,就这样死了,是朱元璋最欢迎的结果。我们前面不是说过,徐达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青梅竹马,是个“童子”吗?这种爱面子的死法,不仅救了儿时的伙伴,也消灭了一个掌握了兵权的英雄。

那么朱棣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对于徐达的死,朱棣应该是既悲伤又高兴。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徐达是他的老丈人,与翁婿相恋。徐公主和关系很好。她有失去父亲的痛苦,而朱棣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她的悲伤。这是一个遗憾。但徐达生前是主持北方军务的统帅。他死后,再也不会有一个军事统帅像他一样受人尊敬和期待。作为王志毅的北方三大诸侯,朱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控制军权,这是可喜的。这对朱棣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前面说过,即使是朱棣的生母也不能为了自己的立场而公开承认,而徐达只是一个老丈人。自古以来,帝王以你家为荣,争权夺利,家族纽带不得不让位于权力。

此外,姚到北平后,是一个表面上赞美经书、祝福的和尚。事实上,从那时起,他就成了朱棣的头号战略家。他们不是在密谋夺权吗?那么第一要务就是掌握军权。要掌握军权,首先要从北军中的军官开始。姚不同于那些不问世事的和尚。他是个世故的人,所以在军卫队的士兵中混久了人们就习惯了。此外,士兵们非常

然而,朱棣此时无法取代这位英雄。他要想抓军权,只能和北军中的士兵交朋友,等待时机。在这方面他很聪明。

一天,朱棣在宫里得到消息,大将蓝玉前来拜访。蓝玉是一个非常傲慢的英雄。他掌管北方的军事,他的军队驻扎在北平附近。然而,当时朱棣与他没有联系,那么他为什么要亲自上门呢?原来,蓝玉带领一个师到北方,捕获了一些名马,并专门挑选了一些给朱棣,以便与朱棣交朋友。朱棣是一个以勇敢著称的诸侯王。当然,他喜欢好马,内心也是非常贪图的。但这一次,他很认真地对蓝玉说:“这些名马呈献给朝廷之前,我就收下了。这不是让我不尊重我的父亲和父亲吗?”所以他拒绝了蓝玉。然而,当他听说济南魏在指挥,他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急忙邀请李斌到燕王宓,他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特别是密切。

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那些朱元璋一心想除掉的英雄人物,朱棣绝不能表现出任何过度的交往,甚至故意疏远。因为他知道,那些英雄人物不仅不能为己所用,反而和他们交朋友,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那叫害而无利。但是这些年轻的将军不一样。他们有才华,有动力。但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本,所以需要推广才能发展。所以,如果我们能把他们争取过来,成为我们的心腹,他们将来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没过多久,朱棣的好意就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