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小重山·端午

小重山·端午

舒頔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及注释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1、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

3、碧艾:绿色的艾草。香蒲(p):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

4、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5、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6、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7、吊:凭吊,悼念。沅(yu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里指代屈原。

8、往事: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论量(ling):评论,计较。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9、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忠义: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

10、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句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

11、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此诗抒发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12、解:懂得,明白。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

13、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宋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赏析

《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而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悲歌大义,也没有几人记得;便是记得,也没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结尾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余韵缭绕的效果。

作者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非常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贺铸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楚楚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赏析

这首词写相思之苦。上片写梦中相会,下片写梦回凄凉。

花院深疑无路通这一句字面虽浅,但词义却比较幽微,这关键在于对疑字如何理解。从三四句来看,这里的疑当是男子之疑。然细细品味,却又似乎不应是男子现实中的疑。因为他对心上人所居的庭院,按理应像对心上人一样熟悉、了解。其次,心上人所居之庭院,即使再深,也决不会无路通。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疑应是梦幻中的疑。晏几道《鹧鸪天》有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梦中千里跋涉,来到了曾经和心上人欢会之旧地。夜阑人静,月明星稀,看着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园,不仅产生出近乡情更怯的疑虑:这次相会是否能够如愿呢?是不是会有人从中作梗呢?这种种疑虑猜度借疑无路通表现出来,既写得迷离惝恍,又十分形象逼真。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这两句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刚刚绕过那幽雅的回廊,已经看到心上人伫立在朦胧的碧纱窗影下,似玉琢芙蓉,袅袅婷婷,顾盼生辉,笑颜以待了。这里芙蓉代指他心目中的美人,即那伫立在碧纱窗影下的美人。据《西京杂记》卷二载,卓文君姣媚,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以后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等诗句,都以芙蓉来喻美人。词人在芙蓉之前又加玉字,之前再限以碧纱窗影下,为美人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氛围。这真是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当时偏恨五更钟一句,正当两人情意缠绵之时,东方发白,晓钟鸣奏,这怎能不令人产生偏恨的感慨呢!这里的当时,盖既指今梦,亦指昔时。是梦亦真,是虚亦实,动荡变幻之中,语语沉重,令人神伤。这正是良霄苦短,愁夜恨长!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二句写在晓钟的声声催促之下,两人在户外执手依依,洒泪相别,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帘栊上,更增添了别离的痛苦和感伤。此二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使上片的欢会在一派凄凉的氛围中结束。它与晏殊《蝶恋花》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这三句笔势一转,与上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蓦然惊觉之后,冷梦沉踪,残月照户,残烛一点,寂寞凄清。眼前精心绣制的金缕双枕,冷冰冰地横卧床头。这愈加反衬出他此时的孤独寂寞。那身边的半床鸳被,更使他睹物伤怀,黯然魂伤。沈祥龙在其《论词随笔》中说:词换头处谓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这几句即承上启下,由虚入实,将上片一笔喷醒,为全词词眼之所在。

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三句又化实为虚,从对面写起。凤城即京城。虽然他此时正远在天涯,而其所思恋的女子却在京城的东隅。这里由上句的双枕、半床等情景,很自然地联想起对方对自己的刻骨思念。不过词作并没有直接描写对方如何相思,而是以楼前杨柳几度秋风,几度凋零来暗示对方的失望和憔悴,则尤为动情感人。

总观全词,上片写虚,下片写实。词人于虚中处处用实笔,使上片虚而似实;于实中却化虚为实,使下片实中有虚。结拍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尤显功力。(胡群英) 杜甫 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作者:杜甫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