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
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
患难,即理也。随患难之中而为之计,何有不可?文王囚羑里而演《易》,若无羑里也;孔子围陈蔡而弦歌,若无陈蔡也。颜子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原宪衣敝履穿而声满天地。至夏侯胜居桎梏而谈《尚书》,陆宣公谪忠州而作集。验此无他,若素生患难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谓乎?
译文
患难,这是人生中的常理。身处患难之中,却平静地做自己的事,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周文王当初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还能安心地演绎《周易》,仿佛没有被囚禁在羑里一样;孔夫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的时候,还能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仿佛没有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一样;颜回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穷困潦倒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他的乐趣;原宪过着破衣褴褛的生活,却仍然能够名扬四海。更不必说夏侯胜在监狱里还能高谈阔论《尚书》,陆贽被贬到忠州还能创作诗文。审视以上这些,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仿佛他们向来就能够身处患难而保持镇定。《中庸》说:“君子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做到自得其乐。”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评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只有在患难时,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锻炼自己的心志,有所成就。周文王、孔夫子、颜回、原宪、夏侯胜、陆贽这些名士都是身处患难却能忍受患难之苦,最终取得显着成就之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受了奇耻大辱,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成就了一代伟业,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经过千辛万苦得到江山,前期颇有些吃苦的精神,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不是有“苦尽甘来”的说法吗?成功的获取大都是要经历无尽的磨难的。我们要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问题,苦难的生活虽然不如安逸的生活好,但是苦难可以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可以促进人们思考、 *** 人们寻求摆脱当前困境的途径,可以使人们变得成熟、理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够笑对人生中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磨炼自己的心志,在苦难中成长,那么,“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待我们的将是辉煌的人生。
典例阐幽 忍耐苦难,磨炼心志
战国中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有人开始主张其他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也有人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攻击其他国家,即连横。因此,很多能言善辩的游士、食客就靠游说进入了仕途,得到了俸禄。苏秦也想这样。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苏秦,一直以来生活就非常艰苦,在饥饿难耐之时,他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去卖钱,还经常帮人抄写书简,因为这样既可以得到饭吃,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后来,苏秦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
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以及对时事的看法,但是苦于没有人为他引荐。于是他就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天下统一。但是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非常好,但是我现在还没法做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希望能够获得一官半职,但是直到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他还是什么也没得到。无可奈何的苏秦,只好又回到了家中。
他回到家里,样子狼狈不堪,家人都不理睬他,他的嫂嫂还当面奚落他一番。这一切,使得苏秦非常难过。于是他想:我难道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但是人家为何就不接受呢?是不是自己没有把书读透,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呢?他越想越感到惭愧,但是他却没有灰心。他发誓要继续苦读,日后出人头地。
决心一定,他便开始行动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到深夜。为了使自己晚上读书时不犯困,他甚至找来一把锥子,当有了困意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以让疼痛驱走困意。
就这样,苏秦苦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为了方便自己游说,使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他还特意研究了各诸侯的心理。这时的苏秦觉得自己已经具备成功的条件了,于是就再次出发,风尘仆仆地走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了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苏秦忍受了贫困卑贱的生活,并矢志不渝,刻苦读书,最终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