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一个人对《红楼梦》的赏析,具体原文奉上,关键的地方我已经为你做了标记,请你参考:
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心是相通的。他们能感觉到彼此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他们能与对方***享风和日丽,寒潮雨露。
《红楼梦》第七十回里,一日湘云打发人去叫宝玉。宝玉应邀来到沁芳亭,发现大家正在称赞一首《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宝玉看了,并没有和大家一样叫好,而是悄然泪下。他读懂了这首诗,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忧愁伤悼,且产生***鸣,因而神伤。宝琴让宝玉猜谁写的,宝玉笑答:“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说不是,是她写的,宝玉说不信,这时宝钗也加入,替宝琴说话,但宝玉仍然坚持这首《桃花行》一定是黛玉所作,因为这声调口气,那哀伤之音,非黛玉莫属。知黛玉者,真宝玉也。
知宝玉者,亦黛玉也。这一回写道贾政派人送信,说即将回府。袭人劝宝玉抓紧补习功课,贾政在外三四年,宝玉只写了五六十篇字,委实太少,根本无法向贾政交差。贾母担心宝玉赶任务累出病来,探春宝钗说她们帮忙写。于是,探春宝钗每天临一篇楷书字给宝玉,宝玉自己也勤奋“加工”。尽管如此,到贾政快回之际,还欠五十余篇。就在这时,紫鹃来了,“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注意,书中没有写具体数字,只说“一卷”,可见数目之大。宝玉打开一看,临的是清一色的钟繇和王羲之的蝇头小楷。黛玉临的钟王小楷一定比探春宝钗的楷书难度大,数量更多,从宝玉喜不自禁的表情可以想象数量一定超过了五十篇。更为可贵的是,黛玉的字迹和宝玉“十分相似”。如此种种,都在说明黛玉在这件事上是何等用心。黛玉没有像探春宝钗那样在贾母面前讨好,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焦头烂额的宝玉以最大的帮助。这就是真正的朋友、知己,为你乐,为你忧,为你分担喜和愁。。
还是这一回,宝玉和大观园的姑娘们一起放风筝。玩到最后,按习俗,大家要把自己的风筝放掉,这叫放晦气。书中有一个细节,雪雁率先剪断了黛玉的风筝,就在大家仰面眺望并大呼“有趣”时,只有宝玉沉默不语。作者在这里有对宝玉的一段心理描写——
“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别人都在为风筝断线后越飞越远欢呼雀跃着,唯宝玉在为黛玉的风筝而担忧,他心之所念与众不同,怕黛玉的风筝会像黛玉一样孤独寂寞。这就是爱屋及乌,爱人及物吧。想到这,宝玉立即剪断了自己的风筝,让它去追随黛玉的风筝,陪伴黛玉的风筝去了。此事不大,又明显带有孩童般的幼稚,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细节,再次表现了宝玉对黛玉那颗无限怜惜的赤诚之心。惺惺相惜两心知,得一知音死不辞。宝黛之恋,古今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