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形容太山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太山的诗句有哪些

江西太山赋  文|南宫琦  帝分都邑,禹奠山川,三山仙居,五岳封禅。文人好游,诗词曲赋为之记;画士喜览,松瀑云崖为之图。《永州八记》,州山之名赖章澡;《辋川十景》,蓝田之意缘丹青。  金溪之东,信邑之南,有云林三十六峰,太山九十九岭。太山者1,今其岭称天门,昔其脉作崖山。南接玉马,北连琵琶,望出云而东秀谷,接龙虎而西云台。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吴楚之图,唐属饶之安仁,宋入抚之金溪2。三县交会,两脉参差。志载惟寥寥几笔;文咏只区区数言。逶迤之山难考,邈远之界迷离。 南宫琦

太山雄大,周回六十里,入云三百丈。岭巆嶙峋,谷空奥演,淃涟涴濑,长流落险。道路阻而交通绝,幽壑生而桃源孕。雄壮险峻,《说》言多禽兽之奇3;涓潺渊长,《传》曰有幼龙之遇4。水合三港,集青田而入白塔;势延六谷,至峡山而遇云林。笔架峰是一邑之巅;清泠渊是乃三港之源。重峦叠嶂,突怒偃蹇;密篁翩躚,婉穆优嫺。禅者结茆力耕,山田湿衍;游者煮茗争息,瀑水氤天。  培塿簇拥,群山绵延。诸峰耸峙,上接云表承鲜露;万木争葱,下彻泉脉吮滋养。三神合壁,兰香流溢观异象;五谷重阳,韭花扑鼻迷宝藏。天台之阴,飞来巨石名高冠5;巅峰之下,凌空急水曰马蝗6。山神建湖,毁于司鸣;水怪出洞,止于秤星。琼台歌罢,倦抛素练落尘寰7;瑶池船覆,倾泻珠光穿峰转8。邝村人迁,耄耋记忆仍在;汤洞路绝,泛黄文字尚存9。疲云失足坠空谷,劲松扎根攀险峰。崖山月,色随朔望有变10;天门雨,量因东西不同11。建炎中云林御寇12;至正间东峰避兵13。古战场,强盗洞,硝烟化成云霭,鲜血已作清流14。  张仙铁笛穿云,何公铜箫唱晚15。飞锡坐禅,蜀僧入驻中宫寺16;导引胎息,沛客步虚张址山17。琵琶隐羽客之图,三老现穆堂之赋18。设席代讲,付子云究儒学义理19;建庐躬耕,张应韶探道家奥旨20。学承象山,道契崆峒。异草葳蕤,鬼谷越云梦而来21;灵药夭乔,仙婢从临川而至22。东峰寺葺而不闻钟鼓;望云观寻而难觅丹砂,塔圮垣颓,碑灭径荒。仙人墓、鼇构门,皆成异境;叼竹鹰、跑马岗,亦属奇观。悬笛井上,印剑授子传道统23;投文渊中,诗赋请龙降甘霖24。高禅荼毗,龙潭荒寂;天师飞升,鹤巢霞蔚。马兰桥废,危太朴为之记25;龙须井枯,张玉运赋以诗26。子怀父情,访师岩叨陪鲤对;君表将功,圣裔坊叩谢龙恩27。  呜呼,巍巍太山,淙淙三港,仙人久逝,神龙已藏。穷乡僻县,君子鲜访,秀水奇峰,樵夫独赏。时过境迁,天物将忘,遂作斯赋,漫为之详。 太山三港水

1. 太山,又名崖山、大山、天门岭。《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六江西四》:“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崖山为全脉统称,因其悬崖斗绝而得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得名,由于当地方言“大”字读音为“太”,故也作太山;天门岭,文献记载东峰峡谷之上为天门坳,当地人称为天门岭,后用天门岭泛指何源范围内的太山。  2. 宋景德二年金溪增加延福、白马、永和3乡。后白马、永和乡合并称白马永和乡,崖山在白马永和乡;  3. 明朝刘章彝《金溪总说》:“崖山多禽兽之奇,松湖有桔柚之美”;  4. 传说刘中宫在三港水遇到一幼龙;  5. 高冠峰在天台山之阴,虽名峰,实为一巨石,传为神仙建湖不慎落下;  6. 笔架峰下为马蝗水瀑布;  7. 吴明丽《太山玉女瀑》:“疑是琼台歌舞罢,倦抛素练落尘寰”;  8. 李艺泓《太山玉女瀑》:“玉女山下本无泉,瑶台谁覆明珠船。雪光流泻三千尺,熠熠穿峰自流转”;  9. 《江西名胜志》:“汤家洞在崖山”;  10. 《金溪县志》:“崖山月在四十八都蒋源,崖高数十仞,半崖有土壁如月形,约围圆一丈四五尺,逢朔土色淡红,望后土色紫红,历年不爽”;  11. 天门岭上有一神奇地,别处下雨它则阴;别处阳光它则雨;  12. 《云林图记》:“宋建炎中,苗传、刘正彦作乱,邓雱集民兵追,破其党,号“忠义社”。于后累立战功,扫御一方。入国朝,设巡检。至元末,天下已定,乃罢。今山谷犹有壁垒在焉”;  13. 《金紫何氏宗谱》:“东峰避兵,救活万人”;  14. 古战场在太山蒸盖岭,为何时战场,不详;  15. 十六代天师张应韶隐居太山,善吹铁笛;何永年通间律,于东峰寺读书,闲时吹铜箫;  16. 《金溪县志》载两种,一为刘中宫从蜀而来,闻有中宫寺,遂入;  17. 《金溪县志》载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曾于山中修炼,后以为山名;  18. 羽客指方从义,它曾数画云林图,其中一有琵琶峰;穆堂为李绂,作《云林三十六峰赋》“壮二社之英气,仰三老之高纵”;  19. 傅子云,字季鲁,何源白鳝人。天山精舍筑城,九渊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其代讲,并将书院相付;  20. 《道藏》载张治凤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隐居于龙须井;  21. 《贵溪县志》载太山之东有云梦山,鬼谷子隐于此,常于各处采药;  22. 《汉天师世家》:“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  23. 《中宫院》载熊道裕投文请雨;  24. 《太平广记》和《稽神录》中简单记载了婢女食黄精的故事;  25. 危素,字太朴,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作《兰溪桥记》;  26. 清诗人张玉运作《龙须井》;  27. 孔俊卿战功卓著,明万历三十七年,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  天师赞之十六代天师张应韶  明太祖 朱元璋  继传十六,人皆辟谷。  日食黄精,貌态异俗。  岁月一来,亦复如复。  牛背西风,苍山一曲。  中宫院  诗人:熊道裕 朝代:宋代 体裁:无  我昨投文清泠渊,稍责老龙多睡眠。  铁笛穿云久寂寞,作诗唤起刘高禅。  刘高豢龙与龙语,一夜风雷***谋雨。  雨师荷锸破天河,阿香应门觅桴鼓。  不用栾远巴噀酒,那用出龙烦鲁叟。  殷勤寄语望云人,高僧自是调元手。  今朝夏抵明日秋,一夕不雨还自休。  南陌沾濡北阡渴,东邻感激西家愁。  安得黑云如漏户,处处家家田作池。  予有钵饭便可饱,雨我公田遂及私。  龙须井  清 张玉运  潜龙蛰仗井渫老,  井畔遍匝龙须草。  风梳雨栉不计年,  奋掀一拂天地小。  灵泉活活泻九区,  区区满捋痴龙珠。  采之撷之编为席,  高眠不卷冷云嘘。  草堂睡足卧龙庐。  重游崖山三港水  南宫琦  河畔昔时树盘石,踏沙总比浣纱迟。  三年旅学洪都客,故地相知不相识。  冬日登太山笔架峰  南宫琦  司鸣唤起日初升,笔架高峰父子行。  寒气渐逼因坠雾,激情愈涨近泉声。  雪积枝上飞还雪,冰冻岩头落成冰。  路尽巅峰咫尺望,不知人在半山中。  太山玉女瀑  南宫琦  天门峡谷第一关,矗立三环不可攀。  斧碎乌崖悬玉练,锥击青石注幽潭。  三里断笛龙须井,一缕清香水涧兰。  凡客天游须至此,无人看罢记当还。  太山玉女瀑  李艺泓  玉女山下本无泉,瑶台谁覆明珠船。  雪光流泻三千尺,熠熠穿峰自流转。  太山玉女瀑  吴明丽  寻声顾盼何潺潺,玉带千垂挂九天。  疑是琼台歌舞罢,倦抛素练落尘寰。  和傅子云见赠  宋 桂闻诗  客袖冲寒至,飘飘不受羁。  笑呵双兔筦,亟写锦囊诗。  虽我斑毛薄,多君青眼垂。  别怀无处着,随梦到春池。  赠桂琴隐先生傅子云韵  宋 桂柔夫  君是轶群者,当知不可羁。  渊源象山学,声价鲤庭诗。  要路足将策,高云翅肯垂。  余波幸沾丐,活我出污池。  磜潭  元 赵孟頫  神龙或深潜,石洞通水府。  勿遣儿曹剧,飞空作雷雨。  磜潭  元 王士熙  山川万古秘,云雨一潭幽。  何日卧龙起,碧潭空自秋。  咏太山磜瀑  李明阳  磜瀑舞岚风,流韵山野中。  银丝悦瑶草,妙音醉仙翁。太山传说  天师长安街丢印,应韶龙须井归隐  文|南宫琦(何源村籍)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张道陵不就。为避喧嚣,便离开京都,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修身仙术。他与弟子王长渡江南下,经江西贵溪县云锦山时,见这里遥山叠翠远木澄清,岩崖水斜藤萝倒挂,屋舍星点,炊烟袅袅,传说为仙人栖息之所,于是结庐而居,筑坛炼丹,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丹成而龙虎现,所以云锦山又名龙虎山。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都居此地,虽然民间称他们为天师,但是官方却没有认可天师的称号。直到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时,唐玄宗亲自召见,请他登坛讲学,并正式册封张高为“汉祖天师”。  长安市上,美酒飘香,张高姿宇超旷,“好酒纵饮,一石不醉”,一日酒后竟然把太上老君赠张道陵先生的天师玉印遗忘在长安酒家的酒桌上,当时长安市上一个少年奋力夺印,印却毫厘未动,又以铁锤敲之,丝毫未损,次日天师寻印上门,袍袖一卷,印入袖中,天师便飘然而去,后张高传教于其子张应韶。  张应韶,字治凤。少年聪慧,博闻强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无所不读;琴棋书画诗赋文章无所不通。承父恬淡之风,继祖得道之气,性情清高,淡于名利。龙虎山经十几代天师收徒传教,又得历朝皇室眷顾,早已名满宇内,声震五湖,再也不是张道陵当年看到的“屋舍星点,炊烟袅袅”的那番世外桃源。一日夏雨倾盆之后,应韶闭门静坐,忽听流水跌碎,于是启窗远视,但见龙虎山南的河源(今作何源)崖山天门内岭蜿蜒数十里,深谷荒原,崆峒奥演,青黛翠滴,崖壁斗绝;又见那云雾氤氲迷漫,瀑布如白绫悬挂,于是携笛往之。越胡墅岭,过石冈山,行至今何源村境内,但见峰势险峻,四周悬崖峭壁,幽谷深渊,谷内瀑布连群。瀑下相间有潭,流水相连,若素线串珠,潭边茂林修竹,巨石杂乱相叠。间处如洞若穴。穴中或有清流溢外,或有顽石好奇探内。山羊走崖壁如行平川,野猴攀枝木如过大道,或听虎啸,或闻龙呤。见此美景,应韶乐之,歇于井旁,井旁有一灶枸树,坐横铁笛,停云留水,数里外可闻。井中潜龙闻笛,浮水探首谓天师曰:“汝为云锦山天师乎”,对曰:“诺。何以知之?”吾本云锦神龙,祖天师曾于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召我见之,曰:“崖山雄峻,九九起伏,云林钟秀,六六绵延。汝可守之,盛世逢道于井旁,乱世遇僧于潭中”今宣宇廓清,天下咸宁,观先生俊貌异俗,仙风道骨,想必为云锦山天师。”  应韶隐居心生,于是在与妻秦氏,长子张颐在井旁结庐,并在庐旁黄沙坑开辟一荒地耕作自

江西太山(15张)娱,应韶天师常御神龙,过山跃渊,或于山崖玄洞里读经,或于飞瀑深潭旁静坐。初井旁有果藤茂盛,常食其果,后人称此果为天师果;崖山天门岭灵药谷盛产黄精,《五符经》载:“黄精获天地之淳精,得坤土之精粹”,应韶认为黄精乃仙家服食之品,于是服之,容颜永驻,岁月一来,亦复如复。后修成辟谷之术,能百日不食。  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张颐遂葬父于井旁。秦氏伤心过度,张颐天师整月衣不解带,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经说道:“人不忠孝而欲学道成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神龙至应韶羽化后便潜于井底,张颐天师曾数次请见,神龙不就,言不违祖天师之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张应韶号“洞虚演道冲素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