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松林
位于牯岭腹地,界于东西谷和医生洼及河南路中段之间,全长千余米,因万松林间一巨石上有冯祖树题刻的“月照松林”而得名。为牯岭景区重要名胜之一。“月照松林”是松树的世界,自岭脊而下,直至沟壑,延绵数华里,无岭不松,无松不石,松石怀抱。景区以奇松、怪石、清泉、曲径、月色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名人遗迹,松间有众多的别墅群等人文景观为主。这里丹崖兀立、古松婆娑、万木青葱,曲径通幽。众多的摩崖石刻群上刻有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先生的“虎守松门”,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百战赋归来,言游匡山麓。爱此嵚?石,状如于菟伏……”的诗篇,当代书法家启功题“松涛”以及“松涛虎啸”、“松林相柳依依”等石刻群,组成了应景的摩崖石刻景观。漫步“月照松林”上,可观东谷全景,红顶石墙的别墅散落在绿荫丛中,错落有致。入夜,浩月当空,可赏月色、听松涛、闻泉声。
〔现代散文〕 月照松林,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当落日映照重峦,霞光倾泻群峰,当夕阳收尽峰岭上的最后一抹余辉,踏着温馨柔和的月光,我循着“牯牛”的脊背信步登岭。一走近月照松林,便闻到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流泉撞击石岩。冰轮般的皓月,象一盏特大的天灯,悬挂在蓝宝石般明净的夜空中,数不清的星星,恰似闪闪烁烁的流萤时隐时现地出没在松林间,一阵和风,松涛阵阵,打破了月的宁静。
沿途奇松攒空,怪石叠置。月下松间叠立如兽的怪石,在轻柔的夜风催眠下,早已进入了银色的梦乡,连熙来攘往的游客穿过身边,也全然不知,据说那些嬉戏在山中乐园中的仙禽神兽,自从“牯牛”的吼叫引来了人类的光临后,便迁徙到静谧的松林之中,变成了如堆如垒,如踞如卧的怪石了。
漫步在松林间,抬眼透过树隙,便见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似一巨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阵阵的松涛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衬托着这夜间的明镜和松林间破碎的光明,磊磊落落地抱在一起,静静地,没有一些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隔着薄薄的山雾,月光下显现出那松中的别墅。那是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老人的故居——松门别墅。陈三立为江西修水入,1929年秋自上海迁居庐山牯岭万松林(即今“月照松林”),以四千余元向挪威某氏买下了原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的这座园林式住宅地,亲自设计,融入意境于庭院之中,将居住区与“月照松林”景观融为一体。因“月照松林”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故取名“松门别墅”。据说当年陈三立老人已年过八旬,白发盈头,汉奸郑孝胥拉他到伪满洲国去当汉奸,被严辞拒绝。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说,他都不理睬。侦探每天在门前窥伺,气得他让仆人拿起扫帚驱赶,名为“赶狗出门”。诗人忧国忧民,忧愤疾发,拒不服药,狂呼“誓死不做亡国奴”!并在门前松下崖间亲题“虎守松门”四个大字,回到家中,挥毫泼墨,绘下一幅“明月松间图”,希冀祖国赶走日本侵略者,象明月一样,完整、独立、统一,摩崖石刻,爱国之心,不可遏抑,身居庐山,以志不忘,足见他对月照松林终生难忘。
沿着弯弯曲曲铺满碎银的小径,透过松林望去,眼前展现东谷一派重峦叠嶂。灯光点点,明暗辉映,犹如银河落人间,和天空皓月相映成趣。游人踏月赏景,乐而忘返,那皓洁的明月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夜风吹拂着身心,人若浮身于天际,让人真正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息景松林径,洗梦涧深源”、“乡梦醒鸣筱,始觉身如鸟”,夜来月明松间,曲径通幽,树筛月影,月照楼台,别有一番佳境,我被月夜的松林吸引住了。
忽然,一阵薄云,挡住了月的视线,松间林下黯淡了许多。我坐在路边的岩石上,静静地遐想。梦见天上的古月,茫茫的温柔,可望而不可近,撒下满地碎银,一片一片,没有一丝声音。梦见地上古松,摇姿摆态弄清影,没有伴奏和歌声,遮掩着隐私和天趣,和谐地不露真容。梦见脚下的情人,你我相忘地抱在一起,分不清哪对是石,哪对是人,听不清一句情话,听得清心的跳动,那是一对知音。梦见身边的岩石,稀稀落落,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蟾蜍赏月,象鼻石,驼峰石,金龟渡海,单思鸳鸯,蓬莱迎客松……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月渐渐地撩开山风云雾,傲首在天际,松间月影长,游人渐渐地离去,留下我一人,心是如此的静,毫无欲望,毫无奢想。江山光明剔透,人心磊落清甜,但愿晴圆不要阴缺,尽管古来此事难全。
(戴 健)
〔民间文学〕 传说这片松林里,曾居住着一对老人家,夫妇二人生下四男一女。儿女长大后,都远离庐山各自谋生去了,一年四季难得回来一次。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对老夫妇二人,好不孤单,思儿想女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只要一到八月中秋,每当十五的月亮移过松林的时候,老夫妇对儿女就越发思念得紧。
老妈妈思念儿女心切成天忧郁,不幸染病在床。老父亲就更加心酸,唉!都怪自己没能耐养活自已的儿女,才害得他们四处奔波,如今,老娘病了,孩子们啊,你们也该回来呀。
五个儿女天各一方,怎样才能把他们召回来呢?老父亲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他知道老大从小就喜欢方竹庵的方竹,二女儿喜欢金竹坪的金竹,老三喜欢五老峰紫竹院的紫竹,老四喜欢竹林庵的斑竹,小儿子呢,却喜爱简寂观的苦竹,我何不用这五种竹子做成长箫,把儿女们全都召回来,让他们安慰安慰自己的老母呢?
老父亲打定了主意,就到方竹庵砍来一竿方竹,到金竹坪砍了一竿金竹,上五老峰砍了一竿紫竹,去竹林庵砍了一竿斑竹,又从山南的简寂观砍来一竿苦竹,回到家里,削啊,削啊,精心制成了五根可以发出不同声响的长箫。眼看着这一年的八月中秋又快到了,每当夜色清明,星空如洗,一轮明月高悬的时候,老父亲就独自坐在那块大岩石上,用全部的心劲,吹起了孩子儿时最爱听的曲调。那五支长箫发出不同声响,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感人。在这静静的夜空里,箫声随着山风飘荡,飘向江河湖海,飘向四面八方,飘向遥远遥远的地方。五个儿女听到自己熟悉的箫声,仿佛听到了慈母的呼唤,引起了思念双亲之情,那箫声又悠扬感人,催人泪下,便下决心中秋节赶到家里与双亲团聚。
八月中秋之夜,当明月照进松树林的时候,儿女们都回到了家中,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的明,特别的圆。全家七口,围坐在松林下的岩石上,吃着月饼,赏着皎月,***叙衷肠,***庆团圆,这真是:明月照松林,全家庆团圆啊!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就在这块大岩石上,刻下了“月照松林”四个苍劲的大字。“月照松林”就成了庐山的胜景之一,留下了千百万游人的足迹,去寻找那无边的遐思。
(戴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