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四季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平的四季》,用郁达夫自己的话说,是把北平“分成四季约略地说说”,来表达作者对“北平的人事品物”的无一不爱之情。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清新脱俗,悠然大方,给读者创造出北平如画如诗的四季。冬的寒冷和深沉,春的嫩绿和匆忙,夏的燥热和短暂,以及秋的凉爽和严肃,都是百看不厌永难忘怀的感觉。郁达夫用他的笔,把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弈弈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其中,这种效果离不开文学的虚拟性手法,这种手法很好的替作者组织了文章,表达了他对北平的浓浓地感情。 所谓文学的虚拟性,就是作家按照文学的审美规律,通过想象、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虚构性的艺术手法构筑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虚拟的最终目标是使文学达到“逼真”的效果。 首先说来,这篇散文的情感是十分逼真的,他笔下的四季,是一副栩栩如生的画卷,色彩明丽,饱孕感情,充满了一股灵秀之气,读来让人心驰神往。我们很明显的知道作者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可是我们却发现,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那是一个在“回忆里开花”的“曾经住过的旧地”,是遥远记忆中的北平,也就是说这不是现实中的北平,如此美好的北平是记忆中的,作者原来见过的,现在凭着记忆加想象在大脑中加工得来的“虚拟”的北平。我不是凭空道出的结论,因为在文中作者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美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穿插于盛景之中的寥寥数语,就像针一样刺痛读者的心!原来,一切美景不都是现在真实存在的,只是过去见过的;所有唯美的景都是为了衬托侵略者的暴虐;原来,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作者,同时还有人们的爱国之情。对祖国的爱,使人领略到北平四季独特的风神韵致,对祖国的爱,使他又有深彻肺腑的亡国之痛! 很明显,这个“虚拟”的北平十分恰如其分的寄托了作者的的情感,于是我们知道,这个北平不仅仅只是北平,还是当时饱受欺压满怀屈辱的中国的象征。对北平的爱也就象征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其次,“虚拟”也一直贯穿着全文。对于走过许多地方的郁达夫来说,静下来回想前半生住过的地方,“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诚然,最后的这两个词极精当地概括出北京的特殊风貌,可只要是人就都知道,作者对几个大城市的描写是比较形象,但不是真实的,可说是“虚拟”的,真实的上海总会有安静的地方,辽阔的南京总会有狭窄拥挤之处,汉口武昌总有一处可见到整齐有序。之所以这样写是概括他眼中总的印象,忽略了其他的,而来和北平用来对比,增强感情和艺术感染力。 说到北平的人,作者说从上到下,都“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总是衣冠楚楚,看起来不觉得会令人讨嫌”。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自古以来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回事,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街头流浪的,有身体残疾而导致的各种不甚美好的影响。郁达夫笔下的人却成了如此完美之人,一看就知道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借助这一“虚拟”的手法而已。 在描写景色的时候,作者通过使用想象,拟人,象征等虚构性的艺术手法构筑出源于他原来北平生活却高于北平生活的世界。在冬天的北平的住屋说只要糊好窗户,天气再冷,踏进生炉的房就可“马上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这当然是作者想象出来给我们构造的一幅画面;他还想象说“若是喜欢吃酒”加上合煮的“大蒜与羊肉酱油”是妙极,煮的蒸汽涨在窗户上,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美的,令人向往的艺术世界。将北平近郊的秋色比喻成“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感到兴趣”;春色中日光里的森林“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等等的比喻,无疑风神韵致,清新灵秀的刻画出了北平诗画般的景色。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比喻成“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生动而形象,震撼而干练,简洁而愤怒,表达了深深地憎恶感和爱国心。 总之,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文学的虚拟性的始终贯穿,也看到虚拟性所起的作用。因此,也于是这文章清澄幽渺,安静纯朴,承载着生命的成熟与严肃,“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