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二人文章光焰万丈,留传千古
汉代的文章是享有盛名的,所谓“西汉文章两司马”,说的就是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两位大才子。这两个人都是文坛巨子,但是在创作道路上则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并对以后2000年中国文章的发展演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散文之路
古代的“散文”,意思是不论音律,不求对仗,直书其言。应该说,散文是从语言直接变化来的,上古的《尚书》,以及诸子的作品基本都是散文。散文到了司马迁手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散文的经典,其特征主要有:
1,更加通俗。看史记的文笔,决不故作高雅渊博,往往直书胸臆,通畅淋漓。说实在的,即使是今天,史记甚至比清代一些人的文章都好读的多。
2,意气雄健骏朗。后来谁说的,写文章,“气”是水,辞藻如浮萍。不用沉重的辞藻掩盖文章自身的思想魅力,这才是为文的根本道理。
但是,散文在汉代的命运可谓不济。汉初时候尚统治文坛,如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等名篇——贾谊的文笔与司马迁不同,司马迁意气流畅,贾谊则更加深沉、透辟,个人更喜欢贾谊。但是大约到了西汉武帝时候,赋的出现和疯长完全就压倒了散文的势头。此后,除了史书、书信(部分)等领域,当时的文坛完全是赋的天下了。
一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等起而提倡散文,骈文才基本上让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二、赋的崛起和演变
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句势整齐,对仗周密,音律协调,铺张华丽等方面。赋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出于战国时荀子的两篇小赋。到了西汉,由于汉王朝以及武帝本人向来铺张大气,赋的兴旺似乎也不可避免了。
1,兴起。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长们等作品是典型的“赋”,当时基本都是铺张的风格,有的人作赋甚至专比辞藻的丰富华丽,读者看它还可以起到学习生字的作用。到了西汉末年,扬雄等人基本还是这个风格,只是在末尾加上一些“讽谏”的话,丰富作品的思想。这种风格的赋是赋的主体部分,直到魏晋时期,一些好的赋还可以令洛阳纸贵。
2,东汉。长赋的笨重不但写作困难,读起来也不轻松,于是,东汉人发明了一种短赋,体制短小,内容轻灵多变,主题也不是那么正统了。这可谓是赋的“变体”
3,骈文。受赋流行的影响,一般的文章也讲起对仗来了,骈文从此风光起来,从魏晋一直到唐代,骈文一直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唐代,甚至规定政府的公文、案件的判决都要用骈文来写了。骈文又叫“四六文”,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到处是这种句型。我们看《藤王阁序》,就是一篇精彩绝伦的骈文。
赋和骈文的失宠出现在唐代,那时侯散文已经被人们淡忘了1000年了,甚至被称为“古文”了。赋和骈文的致命缺陷在于不适合表达,形式掩盖内容。好的辞藻掩盖贫乏的思想内容固然是致命缺陷,而对于有思想要表达的人来说,这种形式也是不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