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上书院去的路名家散文

上书院去的路名家散文

 阿索林(1874-1967),本名马丁尼兹·雷士·约瑟,西班牙现代散文家、评论家和小说家。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还写了许多散文和文学论著。他的'散文具有简练、朴素、清新的风格。主要著作有自传性小说《心愿》(1902年)和《安东戽亚?阿左林》(1903年),散文和论文《西班牙文学》(1912年)《古典与现代》(1913年)《西班牙一小时》(1924年),戏剧三部曲《看不见的人》(1928年)和短篇小说集《1929年》等。

  上书院去的路

 葡萄藤的卷须转黄,灰暗的秋天的黄昏近了,我的忧郁也随着浓了起来,因为我知道已经到上学去的时候了。我第一次作这种旅行才八岁大。我们从莫诺瓦乘车往叶克拉,走下山谷来,爬上山头去;我们带着干粮在身边:一张烙饼’几块炸肉片,一些腊肠^

 当这个愁惨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看到我的衬衫整理好了,烫好了;被单、枕套、手巾、食巾……于是,在我出发的前一天,一只有粗皮盖的箱子从阁楼上被搬下来了,我的母亲把我的衣服装在里面,很仔细。我也得提起那套银食器;现在我有时候沉思地望着食器架,看到那上面放着那一套服侍我八年,如今破旧了的银食器;我一看到它们总觉得有一股真情涌上心头来了。

 从莫诺瓦到叶克拉是六个或八个钟头的路程:东天发白我们就动身;下午很早就到了。马车颠簸在崎岖的石道上;我们有时候歇一歇,在道旁的橄榄树底下吃一点点心。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可喜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怎样从半路上高处一个石凹里,望过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隐约地看到高楼的白尖顶,新教堂的大圆顶闪耀在太阳光里。

 于是,一种说不出的难过袭来了;我觉得好像已经被一把拖出了乐园的欢悦,扔进了一个地洞的黑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怎样想逃走;那个老仆人现在还常常笑我呢,当他告诉我这个故事。我跳下马车,跑过田野去;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地说:“不,不,安东尼多,我们一定得上叶克拉!”

 可是的确我们到底不得不上叶克拉:马车向前走去了,我又进了那个阴森的夜城,我又看到自己无法挽救地成为了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闲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声也不动,坐在课堂里一张长椅上。

 (卞之琳译)

 鉴赏本文选自卞之琳编译的《西窗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是一篇回忆儿时生活的散文,是对扼杀儿童天性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儿童都有着天真的、无拘束的心灵,儿童的天性是向往着大自然、向往着自由自在的发展。对儿童的培养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这种年龄特征,采取诱导的、有趣的方式。而旧的教育制度总是对儿童采取单纯拘管的方式,使儿童的生活成为刻板的,单调无味的,可憎厌的。读着这篇散文,自然地令我们联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作品《风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情景何其相似,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基本一致。可见在儿童教育上的弊病,是中外古今的通病,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感情和认识,也是相通的。

 书院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写道:“我又看到自己无法挽救地成为了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闲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声也不动,坐在课堂的一张长椅上。”这里把书院里的单调生活,写得既具体形象,又十分概括。“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这个比喻十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现了这种生活的刻板单调而且没有尽头。“无法挽救地成为”,则表现出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的情况。无事时也只能在走廊上闲步,坐在课堂上则是无精打采、被动麻木的。这样的生活叫儿童如何不憎厌?

 这篇散文的特点在于,对书院里的单调生活本身,并没有正面展开进行描述,而只在文章的末尾点了两句。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用来描述在去书院之前的准备期间及在路上的儿童的心理状况。以这个儿童对上学这件事所感到的忧郁、愁惨、难过,来有力地烘托出书院生活的可厌。在这种充分烘托的'基础上,就只需在最后把书院生活概括地形容一下,人们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作品对儿童憎厌上学的心理的刻画是很逼真的。当他看到葡萄须转黄,秋天临近了,他知道远去上学的时间又到了,他的忧郁也逐渐浓了起来,他把出发的日子称为“愁惨”的日子,当他望着路上的风景时,一股说不出的难过袭上了心头,“我觉得好像已经被一把拖出了乐园的欢悦(这乐园使我们联想起少年鲁迅的百草园、鲁迅的幼弟扎风筝的小屋),扔进了一个地洞的黑暗了”。他甚至跳下马车,跑过田野,想逃回家去。谁读着这些描写能不心动呢?

 作品对上学的准备工作、所走的道路、所带的物件食品,都写得具体而带感情。一套伴他度过八年书院生活的银食器,到现在还牵动着作者的感情。对路上的景色风物,描画得简洁鲜明而富于乡野情调:“从半路上高处一个石凹里,望过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隐约地看到高楼的白尖顶,新教堂的大圆顶闪耀在太阳光里。”这是一幅多么富有民族风味的画幅。此外,写老仆人在他想逃走时捉住他的动作、声调语气,写得生动逼真:“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地说:‘不,不,安东尼多,我们一定得上叶克拉!’”老仆人慈祥而爽朗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对母亲给他清理衣物的动作,只用了“很仔细”三个字来描写,但却把母亲对他的关怀和担心,都透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