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张爱玲从1943年到1944年间的散文,记录了有关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生活的烟火气息。《流言》中的散文种类也很多,《童言无忌》回顾从前的人和事,《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等讲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谈跳舞》等讲述自己对京戏和跳舞的一些看法,张爱玲的散文内容丰富而贴近生活。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真实但有些冷漠,那么她的散文就是真实而充满温情,在读过张爱玲的散文后,我们可以更加走进她的小说,也可以更加走进她的心灵。初读张爱玲的小说,总觉得无非是一些关于男女间情和爱的故事,读完也有苍凉之感和其他感悟,但似乎总局限于这一方天地。但在看了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后,才有些明白她为什么执着于写男女之情。“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慰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张爱玲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性的作家,虽然高调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张爱玲还是喜欢素朴,“男女之间的小事情”在她看来就是素朴而真实的东西,通过写这些给读者以启示,她的作品“美”和“力”并存,优美华丽的语言中带着一贯的感伤。
张爱玲是一个真正关注女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女性作家,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都有着令人同情的悲惨命运,她时时刻刻都在为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而发声。但张爱玲同时也是理性的,她没有一味控诉压迫,也有对女性自身问题的思考。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可是把一切都怪在男子身上,也不是彻底的答复,似乎有不负责任的嫌疑。”女性的不幸遭遇还来自自己对压迫的臣服,她们自身也是存在一定原因的,所以我们在看小说时常常会同情女性的不幸,但又感慨她们的堕落。但张爱玲又还是站在女人这一边的,“女人纵有千般不是”,“也还是可原恕”,她眼中的女人又是强大的,通常指男人的“超人”在现实中是属于理想的,而“超等女人”却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所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男人也或多或少有些弱点,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不可忽视的反抗压迫的能力。她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也都是不全面的,并且各有缺点,但也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张爱玲笔下文字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之前还是之后看她的散文,都能够帮助读者重新解读小说传达的思想。如果小说算是在间接体现作者的生活,那么散文就体现得更直接也更接近作者的生活。从张爱玲的散文中,我们看见她充满温情而富有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
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我们跟随着张爱玲一起看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许内心丰富的人就是有别样的魅力,一般人记录生活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作者和读者看着都内心毫无波澜,而张爱玲笔下的生活却这样鲜活。公寓的水龙头、街上的电车、来往的人们、小贩的吃食、公寓里的邻居和佣人,甚至连苍蝇和蚊子都逃不过张爱玲的眼睛。读张爱玲的文字,我们仿佛也回到四十年代的上海,和她一起看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她在《道路以目》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着”,于是张爱玲便成为一个观察者,人力车夫和女人、小贩铺、煤炭汽车行、骑自行车的邮差和他的母亲、店铺里的模特和橱窗……这些都被收进了她的文字中。
《到底是上海人》中的上海,《烬余录》中的香港,张爱玲向读者展示着她生活的地方。她也写有关衣服、京剧、跳舞、音乐和画的文章,她的散文中描写吃食的文字也非常多,“许久许久,街上的吃食依旧为小黄饼所垄断。渐渐有试验性质的面包、三角饼、形迹可疑的椰子蛋糕”,“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这种尖锐的对照打动着读者。张爱玲甚至把小小的胡萝卜也单独写成一篇文章收录进《流言》,这样富有洞察力和烟火气息的张爱玲让读者觉得更容易接近,也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提起张爱玲的故事,我们总难免会说到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童年父母的失败婚姻和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对张爱玲的影响很大。张爱玲后来的创作也大多充满悲凉色彩,尤其是在写男女爱情上,就算结局如《倾城之恋》一样不算坏,读者也会觉得有苍凉之感,许多人说张爱玲是悲观且冷漠的。但从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张爱玲还是充满温情的。
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她的母亲爱做各种各样的衣服,张爱玲羡慕母亲,“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父母离异后,张爱玲只能挑继母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童年的缺憾只能长大后自己弥补,所以我们看见后来张爱玲也格外喜欢衣服,她的文章中也总离不开女人的衣服。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提到自己的名字,“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哪一点回忆”,她对自己的名字是不大满意的,她也想拥有一个深沉而美丽的名字,但最终还是不换,是在依恋十岁时母亲坚持送她去上学的温暖,张爱玲一直向往着亲情的温暖。张爱玲的父亲吸食鸦片,不怎么管她,也不关心她,甚至和后母一起打她,“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我也喜欢”,纵使父亲对自己不太好,但她也还是珍惜父亲对自己好的时候,和父亲看小报、谈亲戚间的笑话会让张爱玲觉得温暖,“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不管曾经的经历如何,也不管表面上的张爱玲看起来是如何冷漠孤傲,她也还保留着温情的一面,读者更加接近她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讲述了自己关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真实丰富而充满生活情趣。也正是这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张爱玲,让我们更加了解她的小说内涵,也更加走进她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