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一篇关于春之声作者陈志宏读后感

一篇关于春之声作者陈志宏读后感

陈志宏是一个多产作家,最新散文集《从善良处回暖》温情绽放,读者期待的那如流水般细细流淌心田浇灌岁月河床的文字跃然纸上。他的文章见诸于各种报刊杂志,他用喜闻乐见的文字把文学和人生***融***通,街头的报刊亭、车站的卖报处、大学图书馆,不经意间某一篇或感人至深或款款深情或启迪智慧的文章就映入眼帘。读他的文章,你会感觉文学不仅只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学更是一种生活,它能时时教育人、感化人、引导人。

我有幸在出版前读到文稿,作为一个读者,拿到书稿的那一刻,那种拥有的幸福感如同春天里拥有了整个江南,精美绝伦也好,如梦如幻也罢,总之让你尽情地陶醉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为什么说呢?因为读他的文章是幸福的,他是《读者》杂志的资深签约作家,同时也是大学教师,多重身份让他的文章多了一份生活的厚重,少了一些散文的矫揉造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苦乐酸甜都是生活。

作为一本文集,我们更关心它的所产生的集体力量,虽然是些发表了的文章集锦,但是作者巧妙地分成六个部分:悟人生、品生活、论世情、念恩情、问爱情、听乡音,构成了一部很好的散文集,正如作者序言所说,乃是对而立之年的一段岁月记录。

读陈志宏的文章,你会感到一种温暖,温暖似水,浇灌心里、抚慰灵魂、砥砺生活、提醒幸福、关爱生命、重拾信仰、播撒温良、写意亲情、记录风情。。。读后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细腻不失浪漫,温馨而不失哲理知性而不失理性,简约而不失饱含深情,淡雅而不失,溢满了江南的一江湖水,晶莹剔透,点滴星光,时有闪烁。

通读他的散文,胡乱地总结出所谓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言简意赅,浓缩精华。陈志宏所写的心灵鸡汤式散文,是种灵活自由、不受拘束的文学体裁样式,叙述也好,说理也罢,抒情也好,题材广阔,写法出入自由,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更具艺术价值。它摆脱了大散文的那种文字臃肿而难以切入主题,摆脱了形散而神不散的传统散文模式,哪怕是片刻的生活感悟便能成文,不必非得从松散的散文中提炼宗旨。

第二是内容充实,包罗万象。他的文字如同春天的雨滴,催化着那些正在腐化的心灵,振奋着那些即将逝去的年华岁月。《咫尺堪比天涯》不禁让人为爱唏嘘,从《母亲的藏品》里看到儿子对母亲的那种深情之爱。而《镶着银边的乌云》让人对纷繁的社会多了一丝堪忧,《广岛母亲》让人对和平起了恻隐之心,在《初为人父长湿手》感受为人父亲的幸福滋味。他写自己的故事,也写别人的人生,《把日子当段子来过》的那种对生活的洒脱与随性,《渐行渐远紫云英》中作者对故乡的植物把自己的躯体留给大地化作春泥的无限赞扬!

第三是语言优美,令人陶醉。通读全书,每一个语句都像是婉转而动听的音符,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无限回味记忆深刻。《江南柳》《春之声》字字珠玑,美妙绝伦,如梦如幻;《一百元的诚信》《百年契约》中讲述的关于诚信的故事正是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一种呼唤,诚信的价值是多么可贵;《拒绝习惯性冷漠》让关爱更显温暖动人,让善良变得真诚美丽。一花一世界,他正是在《吟风咏雨》中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现实中便是好友,生活中无不感受他的内敛、低调、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与“爱”,这一股气息渐次贴近、积淀、升华。纵然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可我对他没有相轻只有相惜。他没有安妮宝贝的那种矫揉造作,不同于余秋雨的沧桑厚重,更多的是做一个地道的生活哲学家,把生活当做一种哲学,在生活中体验哲理,在现实中感悟人生,尔后把这种体悟以倾注情感并跃然纸上。同是散文家,他的文字不仅仅代表着文学,更是一剂安慰现代人心灵的汤药。当然,他也在时刻拷问人生,嬗变的世界需要我们停留下匆匆的脚步,看看自己窗前的那盘海棠,抬起头来品味指尖的幸福,闭上眼回望过往的记忆。

通读全书,还发现一个细节。女儿,无疑给了他创作的无限灵感。如同周国平所写的《妞妞》一样,陈志宏对女儿的那种爱一字一行地流露在文章中,把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用这种方式告诉她。纯净而美丽的文字,深邃而蕴含神韵的思想悄无声息地流露出作者的至纯至善。

李敖曾说过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作家不算真正的作家,陈志宏没有特别的长篇小说,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大家,因为另一位伟人亚里士多德又说:有可能的不可能性胜于不可能的可能性。至纯至善的他终究会成就他的文学至美、人生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