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迟暮的背影,也是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题记
自从朱元璋创制八股取士,儒家文化已彻底沦为了封建帝国的通知工具,成为了思想的枷锁。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自命清高,与“普通人”划清界限,失去了理想与人格,迂腐与顽固已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骨髓。随着当时北洋政府掀起了“尊孔复古”的妖风。孔乙己成为了无数个悲惨的科举士大夫的代表人物。
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可以像“短衣帮”一样用体力养活自己。但长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使他轻视劳动,连自己身上的长衫都“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认为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考中举人后当个一官半职。迂腐与落后让他始终不肯低下那“不可一世”的头颅。他宁可去偷书,甚至是带走抄书所用的纸笔,也不去干“不符身份的活”。
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总认为自己高于以体力为生的工作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长期封建教育的熏陶,一次又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在无奈的社会现实前,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吃懒做,思想落后的封建士大夫。
时至今日,也有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不愿干体力之活。他们总以为这样会辜负他们的满腹经纶,不符合他们“高贵”的身份。当北大的学生到市场养猪、卖猪时,人们都说他胸无大志,嘲笑他目光的短浅。但在不远处的街头,许多失业的学生正在递着求职的简历,在失败面前显得无能为力,顽固地坚守着。就是这个许多读书人不愿干的粗活,让他摆脱了失业的困扰,也让他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与之相比,更多的大学生失业后选择待业在家。认为他们应试教育中的精英,不愿自食其力地去努力。总希望有一天遇见生命中的伯乐,他们也把目标定的非常高:总裁,公务员……但千里马虽多伯乐却只有一个。在无尽的守株待兔的生活中,他们啃老、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甚至踏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更多的是孔乙己的悲剧——无法面对现实而停止,从此一蹶不振。
孔乙己的悲哀在未来仍会继续发生。人们总是为了保住一些不必要的面子,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在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变得麻木,愚钝,慵懒,鄙薄劳动,这就注定他们失去生存的基础,最终在风雨飘摇中倒在历史的深处。
当孔乙己放下架子,接受新的思想,放弃封建的科举考试,就等于抛弃了迂腐,无知,愚昧。命运的火光也会照亮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