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无影无形,却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
我的父亲是一个林业工人,从山东老家逃饥荒来到伊春林区,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跟随父亲来到林区,并在这里扎根,参加林区开发建设,繁衍哺育儿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林业生产,也把一片情怀洒在了这片黑土地。
父亲最早是装车工,当时都是人力装车,把木材从山场运到装车场之后,再装上小火车。每天早晨五点前小火车就把装运木材的空台车送到装车场,工人们就得抢时间在当天把所有的空台车装满木材,晚上小火车头来把这些装满木材的台车拉走,不管多晚都要把空台车全部装完才下班。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天不亮就上班,天黑透了还不见回来,真的是顶着星星走、披着月亮归。那时候我们还小,起得晚睡得早,有时也只是在熟睡中隐约听到父亲早晨上班离开家时开门的响声和晚上回来吃饭时碗筷发出的响声。
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绞盘机用来进行机械装车了,父亲调换了工种,到岔线队修运材线路,下班的时间比以前早了些,在家里见到父亲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可是父亲却还是闲不住,他没有打打扑克、下下象棋、闲侃大山的爱好,除了正点上下班外,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母亲就帮衬着和父亲一起把开垦出来的地及时种上庄稼,每年都收获几十麻袋的土豆、南瓜、萝卜、玉米等一些蔬菜和杂粮。
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上有两位年迈的老人,下有五个未成人的儿女,母亲没有工作,家里的生活捉襟见肘、困窘不堪。母亲就用收获的这些蔬菜和杂粮每年养两头大肥猪,还养了一些鸡鸭,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那个年代粮食是按人和工种定量供应每月按量领取的,很多人家等不到月末家里的粮食就断顿了,而我家因为有足够的各种蔬菜做贴补,加上每年至少有一头肥猪出栏,家人肚里还有些油水,自然弥补了定量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一些显赫家族都有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代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家风使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而自律,勤勉,下一代人又为上一代荣誉而自强,这样整个家庭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远昌盛!
我是家中的长子,因为好思好学深得父亲的喜爱,也许是父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重,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加之父亲的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是读书人,所以父亲对我这个长子寄予着殷切的希望,希望我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弟弟妹妹们带个好头,做个勤奋好学的榜样。
在考学的过程中,虽然命运和我一再地在开玩笑,接二连三地失利,给家里带来了一片片阴云,可是父亲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学习的`支持,这也成为我们更加勤奋学习的动力源泉,一定要考上大学,给父母争口气!
父母始终是很辛劳的,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用辛勤的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父母却从来不让我们出力干活,家里家外的事都由父母料理。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却非常崇尚知识,这也可能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学习的传统,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父母经常教导并全力支持我们兄妹五人要好好读书,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父母从未因家里的活而影响我们读书。我们兄妹五人中除三弟按当年接班政策要求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林业工人,其他四人坚持读书直到考上中专或大学,毕业后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一家兄妹都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不用老人跟着操心,父母为此感觉到很知足,这在我们的小山村里也算是挺荣光的家庭,让大家羡慕不已。
年华似水,往事如歌!
含辛茹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已把五个儿女培养成人,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我们兄妹几人现在有领导干部、教师、工人、个体经营户,我们的下一代也有几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已毕业被招录到大城市国企工作,这些都成为父母得以宽心和慰藉的充分理由。有一年,湖南电视台来录制节目,说我们的家庭是一个拍摄纪录片的好题材,从一个家庭反映出了林区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是扎根林区、建设林区生活的真实缩影。
一直以来,父母在我们兄妹的人生旅程上遮风挡雨、护佑前行,为我们受尽了艰辛困苦,也正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引领下,我们才能如此坚定地面对生活中一次次地失败,跌倒了又勇敢地站起来,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没有向命运低头,在父母毫无怨艾的期待中一点点地长大、成熟,并走向成功,走向理想的彼岸!
家风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父亲有时是很严厉的,但父亲的尊崇知识、勤劳质朴、孝老爱幼,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言行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当时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是比山东农村要好,父亲在这里安家后,就把爷爷奶奶从山东农村老家接了过来。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能感觉到父亲对爷爷奶奶的孝敬,我的父母总是把凭票供应的肉让给爷爷奶奶,还想办法去河里捞一些鱼,捡回一些山鸡蛋给送去。
爷爷奶奶也不舍得自己吃,把我和弟弟叫过去一起吃,并告诉我这是我父母送过去的。父母孝敬老人,老人也更加疼爱我们,这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印象,潜移默化中我渐渐懂得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内涵。
在我们记忆里父母从未和爷爷奶奶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更别提争吵了,我就是在孝老敬老的传统教育环境中度过我的童年和少年的。爷爷奶奶在我将要上初中的时候返回了农村老家,我父母每年都给寄生活费,还时常接济在农村老家的叔叔和姑姑们。爷爷奶奶一直念念不忘在这里时我父母对他们的好,这些在我两次回山东老家时同族的人讲给我们听时得到了印证。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不断成熟、健康成长。我们家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在饭桌上长辈先动筷子的习惯,吃菜时不准用筷子在盘子里乱翻。
在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物资比较缺乏,家里每做上一顿好吃的,父母总是先给爷爷奶奶盛上一碗,然后才轮得到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或亲戚朋友,小孩子都是等大人们吃完饭后再吃。但父母对我们也很疼爱,有点好吃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往自己碗里夹,尽量让我们解解馋。父母这些细节都被小时候的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我的行为参照,代代相传,让"孝"在润物细无声的雨露浸透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父母的艰辛劳作、勤俭持家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让我们懂得了深刻的道理,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朴素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使我们能够克服滋生优越感,克服自身的娇气,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从小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养成自己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也是我们得以健康成长的指南。它还使我们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感恩社会上有许多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感恩中国***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让我们能够有幸生活在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社会。
参加工作以来,虽然我的工资不高,生活上也很拮据,但是却很知足,从来没有因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而抱怨过,因为和父辈们比起来,我们算是很幸福、很幸运的了。勤劳、上进、知足、感恩已成为我们家传承和发扬的典范,这就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教育下一代人的时候,还是按照父母的言传身教去做,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了让孩子尝试艰苦环境的锻炼,因为现在的生活的环境比以前优越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艰苦生活环境的体验了,父辈们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崇尚学习的精神应该传递给他们,中华民族传统更要得到继承和发扬。
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