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迅研究”作为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日益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对鲁迅的重新认识,由学术界走向了大众。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还需不需要提倡“鲁迅精神”,是许多人质疑的问题。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重评鲁迅”的问题,而今天,有关鲁迅的话题,已不是“重评”的问题了,有人甚至提出要从根本上清除鲁迅在后人精神世界
的地位。究竟如何看待目前针对鲁迅所发的一系列“言论”,是学术界、文化界乃至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提“回到鲁迅自身”,有必要去重新阅读鲁迅,以便我们更好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在近期刊发的有关鲁迅评价问题的文章中,有许多观点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无知,人们甚至怀疑一些写有洋洋万言的“重评鲁迅”之类的文章的人,是否认真读了鲁迅,或者说,他们究竟读了多少鲁迅。早在80年代初,就有鲁迅研究专家呼吁,阅读鲁迅,然后理解鲁迅,认识鲁迅。近来又有专家十分痛心地说,当下的学术界太缺乏实证的精神,没读几页鲁迅,就敢“重评鲁迅”的人不乏其人。为此,本版特刊发几篇文章,以飨读者,希望对读者更准确地认识鲁迅及鲁迅精神有所帮助。话说鲁迅及对鲁迅的批评——访华师大博导黄曼君教授
鲁迅一度被人们不适当地推上“神殿”,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不能批评的作家。然而实际上,对鲁迅的“批评”一直存在,而近来,重评鲁迅之声似乎格外多起来。面对众说纷纭的“说鲁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黄曼君教授是怎么看的呢?日前,笔者带着一系列问题采访了黄教授。
周: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人们开始斗胆对鲁迅重新评说,褒贬不一,那么您是如何看待鲁迅的? 黄:我仍然认为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公正的,是符合事实的,即“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回望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依旧颇有现实意义,这是有目***睹的。
中国曾是一个阶级矛盾激烈的国度,20世纪初更是矛盾重重,斗争尖锐,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会去反对革命,亦或不革命、脱离革命吗?正是因革命家的坚定品格,使鲁迅站在革命的前沿,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称其为革命家是毫不过分的。然而鲁迅在坚持革命的同时,又始终与政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是一名清醒的思想家。说他是思想家不仅是指他常对问题进行哲理的思考,而且指他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一直对政治有透彻的认识。在党派之争中,时时以超脱之外的心境,保持反思的状态。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对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思考的深度是当时甚至现在亦无人能与之相比的。而作为文学家,鲁迅的过人之处在于既未脱离政治,又执着于现实,冷静地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去观照社会和人的心理。他以创作来高扬“人”的旗帜,把个人解放和民族解放结合起来,其作品那悲凉、焦灼的审美特征,以及对于民族语言的提升,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奠基石。他的散文清新隽永,杂感活泼犀利,小说“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篇数不多,但每篇都富于独创性,是对新形式的一次次探索的结果。总之,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鲁迅既不逃离政治,又常持自省态度,未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对各种社会、文化问题有较清醒的认识。我觉得鲁迅算得是一代文豪,同时又是真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周:的确,鲁迅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巨大的一位作家,是不容忽视的。今年《收获》杂志开辟了“走近鲁迅”专栏,王富仁、冯骥才、王朔和黎湘萍等人对鲁迅的评价,各有说法。您认为他们对鲁迅的批评是否恰当?黄:《收获》杂志上“走近鲁迅”的评论文章我已拜读了,他们因“走近”的角度不同,观点也颇有差异。王富仁的批评是学者型的批评,在《学界三魂》中对当前学界现状作了精辟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深邃独到,入木三分。他认为鲁迅是集中地体现了“代魂”的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可以说是精到的概括。而黎湘萍却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将大陆与台湾“走近鲁迅”的方式进行比较,揭示出社会、文化环境对海峡两岸“走近鲁迅”方式的深刻影响。冯骥才、王朔的当下批评,是一种作家印象感受式的批评,虽不完整,但对传统观念有所突破,亦各具特色。我以为对于王朔那种痞子式的批评(如说“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立不住的……”),我们大可不必作惊诧万分状。因为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对现代意识的反思,对各种弊端进行揭露,传统的思想被消解了,理想、价值、道德、良知和权威等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嘲弄,因而世纪末的迷惘、失落情绪风起云涌,弥漫开来。如果说传统曾像一个枷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那么现在人们充满“有影响的焦虑”,在试图拼命地摆脱传统,企望有所创新,从而王朔那种“调侃鲁迅”式的话语应运而生了。从这一方面讲,王朔对鲁迅的批评是从传统家园的出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坦然相对,不用对此忧心忡忡的。周: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已义无返顾地走向世界,在这个大环境下,黄教授认为我们对于鲁迅的研究该怎样进行呢?
黄:是的,现在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应该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存在多种鲁迅观。同时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去进行鲁迅研究,才能将鲁迅的价值尽量展露在人们面前。无论你是从政治意识形态、思想启蒙,或者是从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等不同的视角去研究鲁迅,只要有新发现,都是可取的。我一直以为“吃鲁迅饭”的各派别不必唇舌相斗,非拼个你死我活才罢休,而是***同努力创造出好的文化环境,继而达到多元***生、互补交融、竞相发展的至美状态。实际上,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鲁迅,让人所不敢冒犯的鲁迅走下神殿,丝毫不影响鲁迅的价值,相反地,评价的角度越多,证明鲁迅越有研究价值。(周磊)鲁迅的精神尚未过时
近年来的报刊上出现了不少“骂”鲁迅的文章,这似乎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鲁迅死了60多年,没有安生的日子,在他生前死后虽有一大批追随者,但每一个时期总有那么几个人跳出来在大庭广众面前对鲁迅叫骂,攻击他,贬损他,扭曲他……无论是骂鲁迅或非议鲁迅,成了鲁迅去世以后中国文坛隔一段时间便发作一次的带有规律性的感冒。像建国前的李长之、郑学稼、梅子、毕树棠、李直等之于鲁迅的攻击与谩骂;建国后的邢孔荣、李不识、严家其等之于鲁迅的信口雌黄与相对于“褊狭”的“宽容”……“世界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鲁迅的“伟大”不是人为地炒作出来的,而是历史地形成的,有他自己作品与行为基础,即他所提出的例题、表述的观念和进行的研究方法,他所提供的因果关系和价值原则方面的见解是具有长久意义的,不是几篇文章便可以“骂”倒的。可惜的是如今骂鲁迅的人并没有骂出什么新名堂,他们所有的观点基本上没有超出鲁迅生前与之论战的论敌的水平,过了大半个世纪,怎么就不见长进呢,要骂,也该骂出个水平来呀?!价值多元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我们就不能因此一下子受宠若惊地不能自己,可以随意地指手划脚。1999年南京一批“新生代”作家提出的所谓的“断裂”说,对鲁迅横加指责,肆意贬损;今年《收获》又辟出《走近鲁迅》专栏,使贬鲁之风骤然升温,尤其是葛红兵撰写的“悼词”,其文风最“不规矩”……鲁迅是我所崇仰的人,他的明确的是非观和热烈的好恶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鲁迅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这个问题在鲁迅先生生前就有人提出过,但鲁迅不以为然,他执着于现实斗争,根本不去顾及是否当得了作家。鲁迅是不是思想家?鲁迅虽不是思辩哲学家,但他以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理解深刻而著称,这些深刻的见解就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杂文中。如何评价鲁迅投入社会斗争,作为社会批评家,鲁迅是不会在现实斗争面前闭上眼睛的,这正是战士的本色。他并不是与谁过不去,与今天那种专找文化界的名人开涮,既无危险又能大出其名的做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把鲁迅置于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发展背景中来看的时候,不难发现,鲁迅不失为在绵延整个20世纪的殖民地文化为挣脱殖民枷锁而奋斗和崛起的世界性潮流中的中国和东方的一个代表。鲁迅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他的贡献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的那些部分,而且更在于被时空因素所遮蔽甚至误解和曲解了的那些部分。唯此,我们的这个时代和我们的这个世界才获得了重新和继续阐释鲁迅的可能性———在极端意义上反思和颠覆鲁迅,也是对鲁迅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存在的事实证明。只要鲁迅和有关鲁迅的话题还在继续,我们便还没有走出鲁迅时代,鲁迅也就未曾被“边缘化”。(陈晓明)
鲁迅的可取之处
这个世纪剩不了几天了,人们又这样各怀心思地议论鲁迅,好像很热闹。对我来说,鲁迅就是鲁迅,鲁迅不过是鲁迅。鲁迅在他那个时代是杰出的,杰出得伟大。但在今天,鲁迅经营过的领域,早有胜过他的人群产生,就连《故事新编》一类的作法,也有几个人比他的作品好。看来鲁迅的不朽,只能是精神的,文学责任的,诗人激情的。
就我个人言,鲁迅先生是一位思想家。我18岁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母校珞珈山书店买过一本吴中杰先生著述的《鲁迅传略》。在新书的扉页我把鲁迅说过的话抄在上面,“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这话对我一生都有影响。书上有照片插页,鲁迅先生给了我蓬头垢面的直观印象。这似乎佐证他不修边幅,文人大多如此。无论是《呐喊》、《彷徨》还是《故事新编》,也无论是他的散文还是杂文,鲁迅作品的思想寓意和尖锐锋利都给人极疼的触及。
我个人的性格不适合反复研读鲁迅,尤其是不适合读他的杂文。文学需不需要战斗性,这不是我想回答的问题。他的杂文是刀枪,有些人喜欢,我却要避而远之。他的小说象征寓意太明朗了,我同样谈不上倾心。至于他的散文,人们都以为很美,但语境意味于今天而言,失色也不少。我有许多的机会拥有一套《鲁迅全集》,但我的书墙区区二本鲁迅,一本是前面讲过的《鲁迅传略》,另一本是《鲁迅小说集》。在阅读范围上,鲁迅于我,所占很少。
就是眼下这么多人议论鲁迅,我也只看标题,连是哪些人在闹,也没记住。假如能闹出一个像鲁迅一样刀枪锋利的文豪来,也不一定就是文坛之“幸”:现实当中杂文家不少,谁也奈何不了贪污腐败、行尸走肉、男盗女娼、沽名钓誉、叛徒内奸。由于议论的人心,多有不良,关注等于伤身。我的原则是,维护心目中鲁迅的有些好印象。
比较而言,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是强大无比的。可以直觉出他仇恨的东西大于挚爱。我倒希望我自己心灵中挚爱的东西大于仇恨,这同样可致一个人内心强大。改变世界的方法有许多种,爱与恨是情感之源,我偏向于前者。希望我的一家之言不致引发讨论,这无意义。我所说的爱,不是《圣经》唱词,也不是十分深奥的东西,它具体而普遍。既然爱恨是一对矛盾,就有孰重孰轻之分。我致力于在我的作品里贯穿一种爱,恨就会相伴并促进爱之氛围的营造。我相信,给了我这份影响的人们当中,文学家鲁迅算一个,思想家鲁迅更算一个。
诗人激情也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但必须也只能归结为一种文学责任。鲁迅是关注中国现实的杰出代表,我们仍然应从思想家鲁迅的视角去善待他对后来人的启迪。现在许多人都在想在形式上给当代中国文学进行革命,殊不知在关注现实表现力方面,绝大多数作品并不及格。差生总是自以为是,这是差生留级的根源。造成当前文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作家渐渐丧失了对现实的耐心与判断,在这一点上,许多作家,包括极少数获过鲁迅文学奖的人在内,都应闭门思过。这个意思是,鲁迅可以在文学成就方面只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代表,但他的精神与情态,却要影响我们许多年,尤其应当影响某些作家。可以不是融合似的影响,但鲁迅有鲁迅的可取之处!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他关怀着时代阴影下的现实,他仰天长叹,他笔蘸血泪。作为一个作家文人,他鞠躬尽瘁了!
最终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作家人生方式的榜样意义,不是碑,不是山峰,更不是树。也许是河流,穿过我的生命,给我一点点滋养,我当有敬爱之心。我不会成长为鲁迅的,他也并非我要成长的目标,但我希望心灵中拥有他那份海涵现实的情感和坚定的表述感应。(马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