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知道散文可以这样写。
如果它不是放在放在散文篇,我很有可能把它当作小说。如果不细读,乍看之下很像流水帐。
巴金,一位四川老乡。不禁要拿他与郭沫若比较。
我一直不大认同郭沫若。用聂老师的话说:他这人人品有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方面。但是,不可否认,他在文革时期的作为根本没有文人的风骨和良心。
当然,在那个高压的时代,如老舍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大丈夫能伸能屈。巴金毕竟也有妥协,但他的理由没有人不会不理解:为了他的妻子。
但是,像郭沫若那样的左派作家,写出那样谄媚的文字,他们自己都不觉得发吐吗?
个人感情方面,真是这篇小说所描写的,巴金于萧珊的相识来自于他的小说,他们的分离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巴金始终对妻子有着一种依恋。因为她会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身边。”他始终对她怀有一种深深的愧疚,因为他,她被人批斗,被人打;因为他,她生病而得不到医治;因为他被下放,而没法陪伴在她病床左右……
最令人感动的是,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放在寝室中,日夜陪伴,他写道:“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这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萧珊虽然已离去,但世界上还有人永远无法忘记她!巴金坚持死后将自己的骨灰与她的掺和在一起,再也不分离!
相比之下,拥有几位妻子的郭沫若是无法相比的。
真正生死不离的爱情,很少很少。在那个时代,爱情更加廉价。很多人为了逃避政治压迫而离婚,知青归城返乡时,又有很多人为了回到城市而离婚。像萧珊这样不离不弃的少之又少。她跟他一起承受不公正的责难,分担丈夫的痛苦,努力保持平静,不让丈夫内疚……
同样,巴金清楚的明白妻子所承受的痛苦,明白妻子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我当是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他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看过太多的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只有在巴金如此平实的文字在中,才能深刻的明白:真正的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要得仅是平淡生活中的相扶相持,困难时的相濡以沫,艰难时的不离不弃!
爱,不必追求形式。需要的只是那颗为对方着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