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年过半百的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家乡凤阳。坐在南京城的金殿里,他是政治人物,也是军事人物。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故乡时,这些政治、军事的元素都消逝了,他的全部身心都沦为一个孩子。在家乡面前,再伟大的人,也永远只是个孩子。朱元璋拿起镜子,镜中出现一个孩子,却是一个面容苍老、白发苍苍的孩子,——,“瞥见形状,却看到一张苍白的脸”。
他不能回到他的家乡。他建立了明朝,却不能带回他的父母兄弟和悲伤。五十岁了,好久没见家乡了。我应该为我的青春和我在地下的亲人写些什么?朱元璋在泪光朦胧中举起笔,写下了一篇散文大明御制皇陵碑,其实相当于一幅自白和文字的人生画像。
生活:
没有荣耀,只有苦难才是最真实的。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文化都很丰富,也不乏大学士和大才子。然而这一次,朱元璋决定自己动笔。因为,他知道,只有他,一个从家乡的辛酸和痛苦中走出来的孩子,才能有效地与家乡和逝去的亲人沟通。学者和光棍过于精细的表达会形成交流障碍。
没有粉饰的话
正因为如此,在这段纪念父母兄弟姐妹的文字中,没有“被儒臣粉饰”,没有所谓天子诞生的迷信记载,满屋红光。在死去的父母面前,你还有脸讲这些不着边际的骗人的鬼话吗?再怎么忽悠,也忽悠不了父母。
在朱元璋的笔下,出现了33年前家乡的天空。没有一点积雨云,但是蝗虫在上面飞来飞去。出现了33年前我家乡的土地,蝗虫吃光了庄稼,包围了朱元璋。朱元璋接着写道:“农难,终日徘徊难。”
这是一张生活照,一张全家福。朱的家庭没有什么神圣和神秘的。它还必须接受自然灾害的消除,它还必须进行残酷的生存斗争。亲戚一个个都倒了,朱元璋的爸爸,妈妈,大哥。生在故土,死在故土,却不能葬在故土,因为土地属于“地主”。
而“地主”则以命令的方式对着17岁的朱元璋吼叫。读书不多的朱元璋,在这里引用了一句诗经:“我不在乎地主之德”,即硕鼠年的“莫我肯德”,不肯给这个失去了父亲母亲的年轻人一点恩情。
这是一幅个人形象的画像:面对生存和淘汰的战斗,他一开始没有英雄的素质,能应付的只有他自己的素质:哭,“哥哥为我哭,我为哥哥受伤。”白天,我痛哭流涕。"
肖像笔法记录了最原始的感恩心态:朱晓无助的时候,渴望别人给他一点暖色。就在无处安葬亲人的时候,邻居刘继祖慷慨地出了大小土地,让朱家的老人住进了老家的地下。"突然间,我哥哥的慷慨惠及这片黄土地."刘继祖的义举让朱元璋直接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这份温暖。题字之年,洪武十一年,九月,立刘继祖为义惠侯。
照片生活记录
在照片的文字中,主人公的选择与一个普通村民无异:逃离饥荒,无依无靠,“奔向炊烟,黄昏跌跌撞撞走进古寺”,早晚奔波,跋涉到有炊烟的地方,迈着钟声走向寺庙,没有任何远大的志向,人生的理想,除了生存还是生存。此时的朱元璋,没有迹象表明他会成为当时的明太祖。
回顾朱元璋的青年时代,那纯粹是画像,但是到了儿子朱棣的笔下,朱元璋的青年时代已经等同于当时明太祖的画了。明太祖成祖所写的公元御制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年,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变成了“句容世家”,断绝了饥荒和困苦,朱元璋只剩下了神的形象:“天恢弘,状如天神”。
看到后者,我真的出了一身冷汗。感谢朱元璋之前留下了一个最生动的人生记录。否则后人只能看到朱元璋坐在神坛上,神坛上的东西都是扭曲的。
照片道路:
生活失去了方向。
心智已经衰弱了很多次。
在朱棣写的御制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书中,他的父亲朱元璋的人生理想一直是确定的。匹配朱元璋的平台是“天下”,匹配朱元璋的对口是“英雄三三五四”。天下大乱的时候,英雄还会回来。是焚香,愿苍天,乞民命。”
我曾经很“害怕”
然而,在朱元璋的画像中,他的心思却截然不同。首先,他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没有优势。”我能怎么做呢?我没有任何特殊技能。我不得不依靠亲人,只能在世态炎凉的氛围中去给自己带来耻辱。独自行走在世界上,只有影子才是最忠实的伴侣。
这个孩子对自己能不能活下来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做什么,都没有一技之长。”他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准备就被扔进社会的孩子。他连个像样的活本事都没有,更别说带领天下英雄围着干坤转了?
其次,他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孩子,生活资料的匮乏让他“惶恐不安”;一路奔波,无依无靠,他已经没有心思让天下英雄来找他,却又对已故的父母充满了眷恋和悲痛。“灵魂在流浪,一无所有地寻找父母”,只是悲伤地呼唤: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你在哪里?
他对自己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不确定的未来充满焦虑和不确定,就像沸腾的热水——,“身如浮动的帐篷,风却在吹,心在沸腾。”
更何况他也曾经是一个不敢有理想的孩子。对于人生的第一步,他充满了犹豫,甚至无力做出人生的选择。一位朋友写信劝他加入郭子兴的叛军。他的第一感觉是焦虑和恐惧,害怕到不知道该怎么规划——。“既担心又害怕,没办法规划。”
这个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生存所迫,他对人生前景的规划更多的是通过痛苦的犹豫做出的。
这些坦诚的话语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亲情的不舍。当朱元璋能够自己创业,自己带队的时候,他的姐夫和侄子也来加入我们。他深情地写道,侄子看到叔叔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死去的母亲,重逢的亲人正扯着他的衣服和他说话。“徐领着儿子到我的栖所,他侄儿见了他叔,就像见了我一样。”
朱元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事件之外的这样一些人性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孩子和他真实的心灵,看到了一代英雄真实的成长过程。也为研究明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