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路遇同事从乡下摘桃回来,赐我一袋,个不大,青中泛红,拎着沉沉的一袋桃,心头涌起了别样的滋味。
同样是桃,从摊上买的,和从树上摘的,感觉很不一样。或许是因为双手拂过纷披的桃叶,攀上摇晃的枝丫,就在那触手的一瞬,桃,不再是一晃而过的风景,而摇曳成旅人眼中一盏归乡的灯。
小时候,家门口有好几棵桃树。桃树长不高,粗拙,枝丫纵横,一纵身就可以稳踞枝丫之间。桃树上有明黄柔软的树脂,如今日之橡皮泥弹力球一般,是小孩子眼中的宝贝。桃花谢后,残萼之中先是冒出一粒青绿小豆,然后渐渐凸起,变成毛绒绒的小青桃,躲藏在葳蕤的桃叶间,那时候总是相信,一定有一颗桃,长着和人一般细致生动的眉眼,却总是寻不到。毛桃闻起来有种青气,这种味道莫名地喜欢。巴巴地等,等着桃子变熟,变红,但最大最好吃的那个,总是在最后才出现,通常是隐藏在层层桃叶里面,急红了脸,最后还是忍不住落到地上,“扑哒”一声喊出声来。这时候,品尝着那最后的甜蜜,又感到一点落寞和遗憾,是想起了已经远去的春天吗?
喜欢桃,春天的时候,最美的是那染红门前屋后的一片烟霞。桃花不是人间富贵花,桃也不是富贵果,一般是不上水果摊位的,我说的桃,是一辈子扎根乡野的.,在路边,村口,在田间,屋后,你第一眼就能看见的那棵树上,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酿制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颜色和滋味。在我们这边,她通常是出现在菜市上,夏天的清晨,如果是穿着粉红衣裳的小姑娘,提着竹篮,站在菜市卖桃,会令人想起很多,任是谁都要停下买两个的。任是怎么也吃不厌的。
吃完了桃,留下老黄色的桃核在手中,真舍不得扔。从前隔壁人家请了小保姆,有次请她吃桃,完了她用小刀将桃核雕成小花篮,穿在红绳上,送给我女儿一对,说是可以辟邪的,在手上戴久了,摩挲得和玛瑙一般光滑红润,衬着红的丝带,愈发好看。只有乡野的桃,才有这样坚硬的核,那些被催熟的果实,吃起来淡然无味,连核也是软嫩无骨的,一触即碎,更别说雕成小舟或者花篮了。
桃的滋味,既甜,又酸,还有清冽的淡淡苦涩,像极了人生的一种况味。虽然书上说桃不宜多吃,但是遇到适口的,不留下一堆桃核不罢休。桃易种植,遇土即发芽抽苗,所以古诗中由桃花之颜桃叶之茂,联想到女子的“宜其室家”。过去的人,吃完桃,将桃核顺手弃之门前,屋后,不消几春,就是一片攒动的红云了。《孙公谈圃》里记载了“弹核发花”的故事,宋朝有个叫石曼卿的人被贬到海州做官,此地多山,他让人收集了几斛的桃核,用弹弓射到山上,数年过后,一片荒山桃花粲然。而现在呢,吃完一颗桃,却不能为这手中的这枚桃核找一个那么诗意的去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