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什么是强国和,壮国威,铸国魂

什么是强国和,壮国威,铸国魂

《邓稼先》是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为怀念好友邓稼先而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文章纵横捭阖,由中国近代的“任人宰割”写到原子弹、氢弹爆炸后的“站起来了”,把中国原子弹工程领导者邓稼先与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的奥本海默作对比,对朋友的关心、缅怀和为朋友自豪的感情与赤诚的民族感情交融在一起……作为一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回忆好友的文章也极具理性,他透过时代的风云变幻客观地评价邓稼先的人生价值:“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角度剖析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精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以自己多年从事科学工作的艰辛推测邓稼先科学研究的不易:“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他用科学家的高瞻远瞩对邓稼先盖棺定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文章六部分,每一部分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为国家崛起而自豪的爱国之情,流淌着为有如此优秀的朋友而骄傲的真情。

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拳拳赤子心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文艺世家,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美学教授,国家的苦难让邓以蛰为邓稼先设计了不一样的道路:“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父亲的叮嘱注定了邓稼先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结合到一起,注定了他要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

1935年,邓稼先在一所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读书。1940年春,北平市伪政府强迫市民和学生为“庆祝皇军胜利”举行游行和庆祝会。邓稼先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大会结束后就把手中的旗子扯得粉碎,后被歹人告发,无奈跟姐姐邓仲先远走昆明。高中毕业后,邓稼先到重庆考大学,遇到日军的飞机轰炸,一颗炸弹在离他很近的江面爆炸,如果再偏一点,他就遇难了。那时,他终于明白,一个弱国,备受欺凌,是没有安全可言的。邓稼先的亲身经历,是他后半生隐姓埋名投入“两弹”研制的动力之所在。

1948年秋,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选择核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只有二十六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58年秋,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从此离开家人,到飞沙走石的戈壁沙漠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64年10月,罗布泊升腾起一股冲天而上的蘑菇云团,举世震惊。而邓稼先却因核辐射而罹患直肠癌,他在弥留之际,对爱妻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振宁这样概括邓稼先的一生。张爱萍将军在他去世后忍悲挥毫,赋词痛表哀思:“踏遍戈壁***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二、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半世纪的友谊

杨振宁和邓稼先两家可谓世交。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邓稼先祖籍安徽怀宁,他们的父亲都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是同乡,又毗邻而居,两家关系相当密切。 因而相差仅两岁的邓稼先和杨振宁,小时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上了中学后,他俩同在崇德中学, 感情日笃。

抗战爆发后,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邓稼先1941年到达昆明后,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他俩***有3年在同校同系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报考公费留学生被录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邓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在赴美之前,他写信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到美国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振宁经过仔细斟酌,建议他到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进修。邓稼先采纳了杨振宁的建议,1948年到普渡大学就读。

生命中如此多的相交令邓稼先和杨振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篇至情的文章,就是他们半个世纪友谊的明证。

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散神聚的力作

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从形式上说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似乎是一把杂乱的珠子,但是,这所有的珠子却都落入了一个玉盘中,那就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似乎也有些散,然而这看似散乱的句式恰恰表达出作者写文章时情不自已的感受,既是真情的流淌,又为文章增添了一份交错美。

我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课文,揣摩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挚友情和爱国热情。

3、学习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潜心研究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揣摩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挚友情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通过上互联网和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搜集有关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

3、如果有条件,观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了解那些为新中国的发展腾飞而无私奉献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语设计

投影放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然后解说:1964年10月,罗布泊升腾起一股冲天而上的蘑菇云团,举世震惊,这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这一朵蘑菇云,是中国天地间最美丽的云朵——它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地位,使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腰杆!那么,是谁制造了原子弹?是谁让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籍华裔教授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了解研制原子弹的英雄!

2、检查预习

投影字词,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筹划: 彷徨: 仰慕: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找学生介绍作者杨振宁,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走近英雄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介绍杨振宁时,讲了杨振宁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后坚持用中文发言的故事,他对祖国的热爱可见一斑。然而,他的朋友邓稼先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更是令他折服。下面大家默读课文,走进邓稼先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

出示问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学生讨论后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时代呼唤英雄,邓稼先应声而至,和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们一起改写中国的历史!

2、通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邓稼先留给你的印象:我觉得邓稼先是一个 的人?从 可以看出来。

示例:邓稼先是一位忠厚平实的人,从“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质。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邓稼先与杨振宁深厚的友谊?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三、研读赏析,了解英雄

过渡语:通过通读全文,我们初步认识了邓稼先,下面,我们来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和“我不能走”这两部分,更全面地了解邓稼先,也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邓稼先的。

1、朗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补充介绍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对比的作用: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产党的理想党员。”

2、 有感情地齐读“我不能走”这一部分, 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②、这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

③、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杨振宁对老友邓稼先的关怀和深情?

④、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突出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这一部分赞扬了邓稼先在艰苦的环境中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身先士卒、不计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四、拓展延伸,赞颂英雄。

补充邓稼先的事迹,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1948年秋,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选择核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只有二十六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8年秋,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他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在亲朋好友间消逝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包括最亲爱的妻子许鹿希。直到原子弹爆炸时,他的岳父都不知道他参与了这项工作。

有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亲自乘车到戈壁滩寻找,发现以后,核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他,再往前走会有核辐射的危险,他拒绝与他一起勘察的人接近,一个人抢上前去,将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邓稼先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我没想到它来的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对妻子说:“如果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总结:这就是邓稼先,一个心系国运而无私的人,一位为祖国的崛起而忘我的科学家。正如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所言,他“许身国威壮山河”,他大爱无言铸国魂。而当时又有多少科学家像邓稼先一样无私奉献精忠报国呢?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等等,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功臣,是中国的骄傲!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五、布置作业,宣传英雄。

分组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手抄报,介绍他们的辉煌的一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