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枷锁
对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纠葛,经历的矛盾、挣扎,小说中用了很大篇幅进行描述。整部小说以菲利普的感情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他大半生在感情上受到的折磨。他一生爱过四位女性,其中同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和普通职员的女儿萨莉的爱情对他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小说通过对米尔德丽德和菲利普之间关系的描述,绘出了种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自控、自由与束缚等矛盾。菲利普一次次克服了对米尔德丽德的着魔,然而,却又一次次地陷入情网;同时,在与另一位女性诺拉的关系上,他佩服诺拉助人为乐,顽强自立,理智聪慧,但他不爱她,只是利用她的可贵品质为自己服务,却给她带来痛苦。他同时受到良心的不安。独特,章节安排合理紧凑著称。毛姆在塑造他的每一个人物时,从不直接表现自己对某人某事的爱与憎,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事实,淋漓尽致、独具匠心的描写,让读者领会蕴藏在语言之中的深沉情感。
宗教枷锁
传统说教是毛姆最为反感的,他讨厌把人分成所谓类型。他认为由于社会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在其特定条件下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观。毛姆是现实主义作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样的人生哲学都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命运不可抗拒的,人性是软弱的,人不过是受着一种盲从的机遇所支配。毛姆的这些思想的形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作家的苦闷与探索。
人性枷锁
这部小说思想深刻,对人生见解独特,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它无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性的枷锁犹如一件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的大型的艺术品,在读者面前闪着熠熠的光彩。它表达了人生这一复杂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对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懈的探索与思考;再现了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示了欧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采。不仅如此,书中还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见解,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社会等等问题的观点与态度,使得这部书不只是一部描写个人生活的自传,而是一部富于哲理、揭露社会、表现生活的优秀写实文学巨著。但由于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局限,使这部作品笼罩着一种悲观沉闷的气氛,难怪有些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缺点,这是一个作者的风格,如果一部作品写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就是一种成功。当然,如果用政治和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人性的枷锁确有许多不足之处,然而从文学与艺术角度来分析它,它无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毛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又充满着苦涩与泪水,凝结着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的欢乐,他的痛苦,他的哭声,他的眼泪,他的希望,他的孤独,他的寂寞和他那明晰、简洁、悦耳的语言构成了他的一部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永远留给了人类,是人类一笔精神财富。 《人性的枷锁》中采用叙述的形式,将自己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拉大,并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菲利普角色。在作品中,人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戏剧性,也正是读者与作品间存在的距离,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审美表现,才能体会到作品的价值。
小说透过菲利普的生活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菲利普个人的不幸遭遇有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的悲剧命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的。小说描写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随着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学的逐渐解体,人们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荡然无存。西方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小说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画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飘忽在“茫茫无尽头的黑暗深渊”之中,“既不明其缘由,也不知会被抛向何方”。小说围绕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冷静而客观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剧命运:其中有贫病交迫,靠给穷学生授课苟延残喘的“日内瓦公民”迪克罗,他年轻时浴血疆场,为“自由”而战,晚年却对整个人类不寄予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中得到解脱;有志献身艺术,却无绘画才能的穷学生范妮·普赖斯,她忍冻挨饿苦度了几个春秋,终于落到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只得含恨轻身,悬梁自尽;有悲叹生不逢时,自诩看穿尘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翻译庸俗小说,炮制无聊诗文为生,借酒消愁,最后以病死在贫民窟内而终其贫困潦倒的一生;有爱金钱、讲虚荣、头脑平庸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她把嫁人当作终生的衣食之计,结果却被人玩弄、抛弃,沦落为风尘女子,“淹没在伦敦茫茫人海中”。此外,更有那些被作家一笔带过的伦敦贫民,他们不少人不堪忍受贫困的煎熬,被迫走上绝路。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只不过是整个社会大悲剧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总之,《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思想深刻,对人生见解独特,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它无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菲利普这个人物极具代表性,不仅集中体现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也是许多现代人的一个缩影。正如菲利普一样,现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信仰、感情上的困惑和经济上的窘迫,也在不断试图超越自我,改变环境,实现人生价值。品读这部名著,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社会、人性的深思,进而自问: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去超越自我,创造完美的人生境界。当然作者最终让主人公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认为生活是一连串的磨难与挫折,人生本质上是不幸的,人要改变世界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这一点是不足取的,也体现了作品的时代局限性 。
《人性的枷锁》以质朴的文笔、自然主义的手法为读者展示出主人公在经历彷徨与困惑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那份人性的真与善。因为,菲利普的选择过程尽管很纠结也很痛苦,但他并未怨天尤人,无论结果如何,即便穷途末路也总是老老实实接受现实。始终流露出“我的人生我做主,他的选择我负责”的勇气与担当;这份积极探索和勇毅担当的人生态度,令人赞叹!虽然具有很大的机会风险,消解了他命运里的很多可能性,但也为他带来“存在”的更多可能的空间。“一个人与其在别人指点下规规矩矩行事,还不如让他自己去闯闯,出点差错,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菲利普这种永不言悔的追求、探索、奋斗的精神,既挣脱了束缚自己的思想枷锁,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又显示了普通人所欠缺的担当的勇毅。其实,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复杂的存在物,总是要面对存在的多种可能而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且每一种选择都是艰难的,选择意味着占有又意味着失去,既能得到满足又会留有遗憾,获得某种自由又遭遇某些限制。
全文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关系和众多人生的悖论。在“存在”的无限可能背景下,人却只能有一种选择的人生,这种无奈与可怜不正是所谓的“生命之轻”么?面对任何选择,人们又总是不很甘心,感到如何都“不能承受”,于是生出反抗之心,即总想追求“生命之重”,想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菲利普·凯里几次改变人生走向,屡次对职业重新选择,就是不甘心生命之“轻”,想追求生命之“重”的表现。这种虽纠结却不减担当的勇毅,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否也应视作毛姆为我们现代青年乃至每个有志向的现代人所赐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鼓励冒险,包容失败,这正是今天的“硅谷精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不甘平庸、不从流俗、勇于追求和担当的探索精神吗?二、生命虽无意义,只要“不负我心”品读《人性的枷锁》,会引发我们的深思,进而更深刻地探究人生价值。菲利普的不断选择就是在不断品味人生的意义,尽管始终一无所获,但却动人心弦、耐人寻味。在巴黎学画时,他曾向落魄诗人克朗肖请教,克朗肖建议他去看一看绚丽多姿、神秘典雅的波斯地毯,认为终究有一天他会从中找到答案。菲利普希望明言,克朗肖只是笑而不答。特意指出除非你自己悟出其中的奥秘,否则便毫无意义。从此以后,地毯的暗喻一直伴随菲利普。
作家通过六十多万字(中文译本)的笔墨,借以描写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经历探索人生意义,得出的结论是,生活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看起来五彩缤纷热热闹闹,其实一切都与地毯的图案一样,随意编织罢了。这是作家毛姆得出的人生结论。为了更清楚、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毛姆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人生的意义》的散文,其结论也是:人生没有道理,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无意义的悲观思想其实并不只是毛姆个人的独创,而是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普遍流行的一种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