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周游江南时,写下了许多咏叹山水的名篇,庐山、天台山、九华山瑰奇明秀的风光因他的诗笔而格外生色。他特别心爱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这里遥对于天门山,长江到此,流水被两山峭壁夹峙,更加湍急,李白著名(zhuming)的《横江词》、《望天门山》等诗篇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采石矶上现有太白楼,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楼上有画着太白周游采石矶的屏风太白游踪图,以及黄杨木雕的李白像。采石矶的陡峻崖壁上有一块凸起的石台,传说李白醉酒,从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传他在这里捉月溺身后,衣冠落在江中,渔民捞起,建裁缝冠冢。其实李白是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的,葬在安徽当涂县龙山东麓。因他生前喜欢龙山对于面的青山,后来他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到这里当不雅察使,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知他遗愿葬在青山,便将墓迁到青山西麓,并亲自在墓前立碑,撰写碑文,在墓旁建"李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畔营建居室,***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相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情况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糊口,写了不少描述草堂相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
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故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宗庙,后经历代扩建,奠定了此刻的规模。一***有大廨(xiè谢)、诗史堂、工部祠三重高古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被封王的人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宗庙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干旱,他疏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沛。次年又增筑湖堤,竣工后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管理湖水的办法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三年,写下了个少咏叹西湖的著名(zhuming)诗篇,这些作品与他兴修水利的功绩同样不朽。此刻杭州西湖上有一条白堤,从孤山通向断桥,就是白居易当初最爱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白堤,但并不是白居易所修筑的那条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与龙门香山如满和尚结为香火社,经
常来往。他穿戴白衣,拄着鸠杖,自称香山居士,还用自己的家资开凿了龙门八节石滩。75岁去世,遗嘱不归故里,葬在香山如满法师的舍利塔旁。现在洛阳龙门东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阳时任太子少傅,所以这样称呼。唐诗深受历代群众心爱,不少古迹就因为一首唐诗而扬名天下。最典型
的例子莫过于武昌的黄鹤楼和苏州的寒山寺。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魏蜀吴吴黄武年间。关于这座楼的来历,有不少神话。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在此卖酒,特别照顾常来喝酒的一个道士,不收他的酒钱。道士在脱离这里以前,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来,拍拍手,鹤就会下来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下壁,跨鹤飞去。辛氏便建了这座楼。盛唐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患上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患上,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似仙宫楼阁。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掉火被毁。现已在故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不雅年间高僧寒山、拾患上从天台多山国家清寺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更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911年)重建的。寒山寺之有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
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于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述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于江中月色,点点渔火,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了客子的愁思。诗境柔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沉寂而萧疏的秋夜平添了无穷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近年来,每当除夕午夜,常有许多日本客人专到这里来听钟。
唐朝散文是我国散文成长史上的重要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中唐古文
运动,创造了适宜于说道理叙述事情抒怀的新散文。北宋慕容修、苏轼、王安石等继他们之后,把散文推向新的高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奉为中古散文的典范。纪念韩愈和柳宗元的宗庙同样成为重要的名胜。
韩文公祠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流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曾经两次被贬到岭南(今广东)。第一次因上书唐德宗,请求宽免农民的赋税,被贬到广东阳山任县令。他在阳山能体察民情,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阳山城北的牧民山后来因此而更名为贤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韩愈常和青年士子来此游息吟诗,所以名
为游息洞。洞前有线刻的韩愈画像碑。洞口崖壁布满历代诗刻。洞外山坡上有一片石丛,中有一块巨石,上刻"千巗表"三个大字,是韩愈手迹,旁边还有韩愈署名的铭语:"万石丛中,巍然独尊,与岁寒君,相契无言。"意思是说这块岩石在万石丛中的尊雄之状,可称千岩之表(表即凸起的意思)。它的精神和岁寒的松柏一样,彼此是云云默契。此外,韩愈还曾经从阳山上溯连州,为贬到那里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记,命名为"燕喜亭"。现燕喜亭仍在广东连县城东,前傍海阳湖,后靠中峰山,周围景色清雅。
韩愈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表谏阻唐宪宗把佛骨迎进宫内。这次贬到潮州,仅八个月。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以后历代重修。宗庙座落在潮州城东的笔架山麓,面临韩江。前后***两进院落。内有40多块石刻碑记,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平生的品格和德业,以及他的学说和文章在神州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精辟,极有气势。潮州韩文公祠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有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唐顺宗永贞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鼎力大举推行改革。但永贞改革七个月就掉败了,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
10年后调回京师,随即又调为柳州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
年里,根据当地民俗设立教令和禁令,设法解决当地穷人用子女当典质借钱的问题,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还指点了不少考进士的文人,对于当地的开化和文化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以后,韩愈为他写了著名的《柳子厚墓志》。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柳州群众为纪念柳宗元,建了一座罗池庙。韩愈又为之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碑后附诗一篇。宋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更名为柳侯祠。现存建筑是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年)重建的。祠周围已辟为柳侯公园。祠前的"柑香亭",传说是柳宗
元讲学、会客、种柑的地面。祠内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韩愈所撰罗池庙碑,因罗池庙诗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黄"而患上名。碑文是苏轼的手迹,所以称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另有"龙城石刻",传说是柳宗元的手迹。宗庙相近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墓,青石砌筑,周围青松翠柏,肃静肃穆。
唐朝佛教盛行,龙门、敦煌石窟主要是唐朝佛教艺术的结晶。此外,著名的遗址还有四川的乐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