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如梦令》说课稿

《如梦令》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如梦令》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如梦令》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

 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同之处。

 3、师生***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

《如梦令》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三单元的一首词《如梦令》。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选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作者遣词、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侧重写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刻划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意境创造含蓄而深沉。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吟诵古词,掌握学习古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记忆、积累的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味,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词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词教学的传统做法;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古诗词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课程伊始,在古琴悠远的乐声中,召开一个小小吟诗会,聆听着学生们饱含诗情的吟诵,自然而然的把课堂带入了古诗词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词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以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引出词《如梦令》,然后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李清照资料。

 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以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启发学生课前可以去查询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品质。

 二、反复诵读感悟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诗主乎情”,如此丰美的文学珍品,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感悟词境、感悟词情的目的。

 (一)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通过逐词逐句理解完后,请学生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此环节,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因此,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用笔来思考,也就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书面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那些在阅读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因为有了笔才得以留下精彩。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他们也能旁征博引,情不自禁的吟出许多经典的诗文,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想象---放飞了孩子桎梏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读出词眼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对词眼的理解各不相同:暮、兴、醉、惊、记。在找词眼后,再让学生联系词的内容说理由,在词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再一次细品了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出示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把两首词放一块儿,说说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对照阅读,惊喜的发现《如梦令》这种词牌在字数、句式、韵律方面的特点。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的融合、提升。在本课教学之尾声,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其他词牌名的词,来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如梦令》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金兵入侵时,他们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6、深入鉴赏。两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9、深入鉴赏。《武陵春》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易安情怀。

 (七)板书设计

 闲愁:闲适,爱恋,思念,山水

 哀愁:孤独,凄冷,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