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代表作品是《庄子》。
《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相传是庄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著。《庄子》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外面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
总结起来,《庄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奇幻谲诡的想象
《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写鲲鹏南迁,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鸟而鱼;鲲、鹏体形之巨大不可拟想;它的飞行,惊天动地,气势恢弘。这样的想象,堪称奇丽、夸张而壮观。
第二.谐谑和讽刺的意味。
还是以《逍遥游》为例:蜩与学鸠对大鹏南迁行为的不理解、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的争辩,都趣味盎然。《庄子》的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
第三.整齐合韵的四言体
《秋水》篇的开头以寥寥几笔就写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雄奇景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四言为主,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第四.异彩纷呈的故事。
《庄子》以寓言说理,自然就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如《逍遥游》,基本就是由鲲鹏恢弘的南迁,蜩、学鸠、斥鴳等的嗤笑,以及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故事构成全文的。
《庄子》中此类寓言故事比比皆是,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西施病心、妻死鼓盆、痀偻承蜩、梓庆削鐻、蛮触之争、舐痔结驷……都广为流传。这些故事的情境和内涵,往往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故而神奇杳渺,引人入胜。《庄子》用众多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行文中充满了故事情节,使说理足具形象性和趣味性。
第五.明切犀利的说理
《庄子》的《逍遥游》是讲“无待”的,“待”者,恃也。我们常常依恃我们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去狂妄自大地解释这个世界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 “以管窥天,以锥指地”。这里庄子嘲笑的不是管与锥,而是如此自信自负地使用管与锥的人。也就是说,可笑的不是管与锥的“体”,而是管与锥的“用”。正如牙签并不可笑,用牙签剔牙也不可笑,但若拿着牙签做武器去打仗,就可笑——其“用”不当。同样,知识与经验并不可笑,甚至还可贵,但知识与经验都有局限,若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就妄自尊大地去解释无限的世界,那就可笑。《逍遥游》中的斥、学鸠、蜩之可笑,都不是因为它们渺小与局限,而是因为它们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它们在这样做时的自信与自得,是难得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