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文发展的又一高峰。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为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得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合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作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最终形成了与唐诗迥异其趣的宋诗;词,在宋代达到了颠峰状态;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话本、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我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诗文、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学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唐代。《中国丛书综录》所著录的唐人别集有278种,而宋人别集则近600家;唐诗之存世者凡2200多人,诗48900余首,加上各种补遗,最多不过50000余首,而宋诗之存世者,据厉鹗的《宋诗纪事》计有3800多家,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又增加3000余家,***计为6800多家,存诗总数估计在15万到20万首以上。为唐诗总数的三、四辈之多。《全唐文》收录唐五代作家3千余人的18000多篇文章,而刚出版不久的《全宋文》收入全宋1万余名作家的10万余篇文章,是唐文的五倍之多。《全唐诗》附录的《唐五代词》仅68家,370多首词,而《全宋词》收录宋代1330多家词人的近2万首词,是唐五代词的50倍。
宋代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具有众多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首先,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历代皇帝对军事将领都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与此同时,宋代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臣担任。文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非常高涨,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表现出特有的精神风貌。
其次,宋代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阀制度完全消失,大批出身寒门的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期以来“寒士”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在宋代得到了实现。另一方面,上述特点也强化了文人士大夫对国家政权的依赖性,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除了科举之外越发狭窄。与此相联系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束缚,宋代君主对文人既倚重又控制,倚重他们是为了建立文官制度来防止武将拥兵割据,控制他们是为了使意识态形成统一格局以稳定人心,达到强化君权的最终目的。虽然理学在宋代并没有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甚至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但不少宋代士大夫热衷于讲道论学,具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的“文以载道” 思想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高度的重视,不少宋代士大夫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放在审美愉悦功能之上,宋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诗文的说教意味明显的比唐人强烈。文人们自觉地收敛了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因此,宋代文人比较重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宋代文人喜欢议论可以堪称前无古人。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议论化风气无所不在。
第三,由于从北宋开国到南宋亡国,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对内的冗官冗兵费用和对外的巨额岁币,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重重。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从北宋开始,朝廷以大量财物取得与辽、西夏战争的妥协,这种屈辱的处境成为士大夫心头的重负,也成为诗文经常出现的主题。南宋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抗金、抗元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表现出强烈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的作品,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更是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
第四,宋代的思想状况对文学的影响。宋代的思想状况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在于理学的逐渐兴起,另一方面在于儒、释、道三教更趋合一,尤其以禅宗思想更为活跃。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他们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将担负社会政治责任与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和谐统一起来,他们的人生态度趋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宋代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禅宗富于机辩、富于哲理的思维方法,善于以小见大、融理于景的论辩方法,都对宋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宋人以禅论诗、以禅入诗的现象特别多。更重要的是,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士大夫们更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
第五,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说话、杂剧、演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发展,而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宋代因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以财富笼络官员的做法,使朝野上下纵情享乐风气盛行一时。享乐的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因此,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之中的词自然会异常兴盛。士大夫词人们以诗文来表达他们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如欧阳修诗文、词就如同出自两人之手。正是宋人将词看作是用来娱情、宣泄个人隐秘情怀的载体,因此,词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能保留自己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而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以各种渠道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社会对词的需求,刺激了词人作词的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文学,诗词散文仍占重要地位,它继承前代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杰出的作家有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而且诗词方面流派多,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戏曲小说虽然没有众多的作品保留下来,但却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宋词的成就最高,一向被推作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宋初的词,直接继承五代南唐的余风,词调仍以令曲为主,李煜在亡国后所写的作品“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由于宋初士大夫的生活与南朝不同,词风酝酿着新变化。宋仁宗时,词的词作进入盛期,市井间竞逐新声,词的发展经历了又一次重要的乐曲变化。短调小令逐渐有了定型,长调慢曲占有主要地位;令、引、近、慢,兼有众体,词调大备。柳永采用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变旧声作新声”(李清照《词论》),词作大量慢词,是词的发展。晏殊、欧阳修,主要承南唐余绪,多作小令,然而也表露出一些新的变化。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而且把变革与刷新词调,也作为转变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慢曲,去俗多雅而又音节谐美,是格律派的代表。李清照主张词要铺叙、典重、故实,“别是一家”。她的词当行本色,工于写情,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把苏轼开拓的词的境界再扩大,以文为词,进一步奠定了词在文坛中的地位。姜夔又用江西诗派瘦硬峭拔的风格写词,并打开“自度曲”的新路,又把慢词表现技法推进一步。宋词不仅在内容方面有所开拓,艺术上也有发展,使词达到高峰。
宋诗开始是承绪中、晚唐诗风。白居易体在宋初文坛影响很大,学晚唐体则多是僧侣隐逸之士。至杨亿等“西昆体”诗人,主要是模仿李商隐,诗风一变。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真正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黄庭坚和追随他的作家,形成江西诗派,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南宋诗坛最突出的人物是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陆游。宋后期“四灵派”、“江湖派”学习晚唐,多抒发流连山水、田园的情趣。宋诗以意胜,重气骨,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因此后世诗歌出现“尊唐”、“崇宋”两个派别。
宋代的散文,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成果而有新的发展。古文运动经过欧阳修等人的推进,才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北宋,而欧阳修、苏轼的影响更是垂及元明清诸代。
宋金时期,在民间说唱、歌舞表演艺术基础上产生的戏曲,它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杂剧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雏形,金院本表演的故事性增强,戏曲音乐和表演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南宋的戏文,是在南方温州等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形式。宋金诸宫调是我国说唱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在说话艺术基础上产生的话本,是用口语和比较浅俗的文言写成的,是我国白话小说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