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体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什么诗句表达

体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什么诗句表达

一、积累知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就没有语文教学。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弄清字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词典弄清它的词义。

词汇贫乏,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这些是许多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读写过程中努力积累,从而掌握更多的词语。通过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识记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和运用。通过阅读,我们能辨析句子,看出句子是否合乎语法逻辑,看出语言是否恰当。

二、培养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的语言;(3)领会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4)感悟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5)理清作品的结构;(6)体会作品的意境,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语言优美生动,要把握和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还要理解作品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意境,一定要抓住作品中的景象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气氛,借此感受置身于此时此景中的人的情感。看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流露。

三、陶冶情操

在阅读中,有很多作品感情充沛,富于想象。如果借助诗句,进行比较异同,触发联想,就会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触类旁通,体验阅读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如杜甫的《望岳》表达的感情是激越豪壮;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慷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豪放。借助诗的点缀,激发学生步步深入作品殿堂欣赏美,领略美。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好品德。强化民族感情,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提高写作能力

多读多写是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是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并规定各个年龄段的阅读量和写作量,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多读多写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与写作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这是学生都明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论断,即是最好的说明。只有读书,多读书,以读来促写,从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主张多读多写,以读来促写。毫无疑问,肯定是先有“读”,才有“写”,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多了,才能写得“好”。也许有的学生会说:“我书也读了不少,作文也写了不少,可作文水平为什么提高的不明显呢?”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是读书抓不住关键,没有选择,良莠不齐,漫无目的地抓住什么读什么;二是读书比较随意,走马观花似的读书,有的学生书读得不少,有时一本书还读了不只一遍,关键就是读得不认真,读书时不会加以思考和体会。说到底,还是没有读进去,不会读书,因而很难领悟到作文的要领。大量阅读,带着思考阅读,在此基础上多写多练,肯定会有丰厚的收益,你也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有小说、散文,还有唐诗宋词,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同体裁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散文优美富含深意,需要学生慢慢体会,细细品读;而小说则由血肉丰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在阅读时需要跟着故事的情感变化转化阅读者的情感;哀婉悲伤的诗歌需要我们将声音放低沉,而情感奔腾豪放的诗歌,则需要激情昂扬。

当前中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口头能力表达不足的问题,通过不同体裁、不同情感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更勇敢地表达和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在阅读

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引导,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使之能够在不同的场合顺利组织好语言,然后流畅、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通常情况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默读主要用于提取信息或者快速阅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建议选用朗读,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更显著。通过朗读,学生视之于眼、诵之于口并闻之于耳,达到多种感官功能的有机协调,从而对于课文的理解、极易会更有利,特别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更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六、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每教授一篇新的文章时都会要求学生实现把文章朗读一遍或者多遍,然后再进行作品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帮助学生加强对作品的理解,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此做重点探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更快速地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并逐渐领会作品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举例来说,史铁生的《我和地坛》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对于自己过去种种行为的悔恨之情;阅读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体味。当然,部分文章中的情感过于复杂多变,需要学生更深入、用心地体会,比如郁达夫先生的《古都的秋》,在对于秋景的平静描述下实际上暗含着作者那颗悲凉、漂泊的心,又如莫泊桑的《项链》,除了对主人公悲惨境遇的讽刺外,实际上还寄托了深厚的同情,而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才能品味。语文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语言,可以说每一个字都蕴含作者的情感,因而需要学生从不断地阅读中领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二)帮助学生领会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并非是对自体的一个个简单掠过,而是在其中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想象及联想,因而在潜移默化中从整体上认知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的笔下的守财奴老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生在阅读后对该人物有一个大概了解后,要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就要进行多次的品味。文章中最精彩的描述在于他抢夺梳妆匣的一幕,他大声高呼:“奥,是真金,金子!”学生在阅读这一段落时,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个守财奴,用他那贪婪的目光死命地盯住梳妆匣的丑态,不顾自己年迈的身躯如狼似虎地扑向梳妆匣并霸为己有。当然,在阅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从而更生动地展现守财奴的形象。教师在指导时,应当提醒学生把口中所读和心中所想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内涵。在阅读方式上,建议教师以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等互相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和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可能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在多次阅读并且分角色朗读后,就能够体会到其他

人对于孔乙己的蔑视、嘲弄及孔乙己个人的邋遢,进而理解鲁迅先生是通过孔乙己这个悲剧性人物揭露和鞭挞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孔乙己,对于他们我们不应当嘲笑,该嘲笑和抨击的应当是害人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并进一步痛斥它对于国民所带来的精神、肉体上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对孔乙己报以同情,然后通过努力学习和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完全区别于封建社会的新路子。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树立爱国情感,真正起到教师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