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三元里的影片评价

三元里的影片评价

关于欧宁的《三元里》计划,自从去年6月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首次展示后,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受到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然而,众多的关注大多着眼于整个计划的纪录片部分,而对这个计划整体关注较少。事实上,《三元里》是一个由集体完成,包括了影片、配乐、书籍、网站和展览于一体的跨媒体艺术作品,为此信息时报特约撰稿人Edging走访了《三元里》计划的策划人欧宁和曹斐,以及为纪录片配乐的音乐人李劲松,对《三元里》计划的其它部分的制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探讨。

三元里计划

《三元里》是欧宁、曹斐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创作的实验纪录片。它以缘影会名义制作,采取个人创作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展开对广州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三元里》从三元里这个城中村开始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态,探讨历史之债、现代化与岭南宗法聚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最后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诗篇。《三元里》项目同时把缘影会带入威尼斯双年展,展场中的开放图书馆主要用来陈列展示缘影会的文献、会员作品、网站和《三元里》的同名出版物。

集众多观点于一体的《三元里》

《三元里》计划其实是一个由缘影会集体创作的作品。针对如此多人的参与,曹斐回忆道“原来有如此之多的视点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给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许多的惊喜。这也令我更加有兴趣去组织这部影片”。集体创作,这种鲜活的创作形式的确为《三元里》计划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多元构成。

信息时报:拍摄和记录三元里的想法是在侯翰如“广东快车”这个展览计划之前还是之后产生的呢?《三元里》计划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欧宁:侯翰如与我在此计划以前已经有过合作,包括策展和制作一些书籍等。在2002年底他向我们提出用“广东快车”的概念,把广东当代艺术介绍到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经过沟通,我和曹斐就向他提出了以缘影会的名义,进行《三元里》计划的创作以供参展。

信息时报:曹斐过往的作品带有强烈个人风格,这次的《三元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集体创作,你会觉得其中有你的妥协吗?

曹斐:我觉得这不应该说是一种妥协。我是第一次尝试集体创作。在集体创作中你必须把很个人的东西隐去。你必须顾及团队其他成员的想法,达成一种***识。这时候就需要学习如何跟大家进行协作了。但由于剪辑依然是我来完成的,因此在剪辑上依然很有我个人的风格。

信息时报:《三元里》的拍摄是一个群体***同完成的,而这个群体又是来自一些不同的行业,这样的拍摄过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对后期处理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曹斐:如果是我个人拍摄的话,所有东西都是在我的预想之中。但是由于这次拍摄是许多人一起参加的,而负责剪辑的是我一个人。当开始后期制作的时候才了解,原来有如此之多的视点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关注的东西,镜头运动的方式等等都不一样,这些给自己的反差很大,有许多的惊喜。让我学习到许多东西。这也令我更加有兴趣去组织这部影片。集体创作会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加多元化,给人的感觉也更丰富些。

音乐去讲述影像以外的故事

与李劲松联系时,他正在北京。这个与国内独立音乐圈交往密切的香港实验音乐人,有着丰富的音乐经历,《三元里》的配乐由他来制作,算是最合适的选择。当然,《三元里》播放后,一些人质疑其音乐与影片的联系,对此,李劲松说“不必重复影像已经讲过的东西;配乐只是一个补充,去讲述影像以外的故事。”也许,配乐本身就体现了他内心对广州的感触。

信息时报:首先是一个题外的话题,你作为一位香港人,你有类似于在广州城中村的生活经历吗?

李劲松:有。在1995年前后,我与(广州乐手)王磊合作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城中村中住了1周左右。

信息时报:策划人欧宁在邀请你参与配乐工作的时候,他对作品的要求如何呢?

李劲松:其实合作的开始是我提供了一些我的作品小样给欧宁,他用这些作品尝试进行影片的剪辑,其中一首作品他们觉得相当适合。而那首作品是偏向简约音乐的概念,节奏感较强的。于是欧宁就向我提出了希望能够创作一些渐进式的、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而我按照他的要求采用了更多简约音乐的手法进行创作。

信息时报:据了解,相当有意思的是你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三元里》的成品,而是看着原始素材进行的。这对你的创作会有什么影响呢?是否会令你丧失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为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呢?

李劲松:嗯,的确相当有意思。我们的合作方式是我制作完成一段音乐,然后交给他们,他们进行一段影片的剪辑。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双方都感觉这种方式很有意思。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制作方式会令我丧失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的确为我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信息时报:欧宁说《三元里》的影片部分是片断式、散文式的,而你的配乐是整部作品的线索,把影片的意向贯穿起来。你自己怎么看待最终出来的成品呢?是否达到了欧宁所说的状态呢?

《三元里》是一项社会学的调查

在谈到《三元里》计划之一的书籍编排创作时,欧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大量三元里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地方:当年抗英的由来,以及现在三元里原居民DIY组织联防队的故事。最后他概括说:“面对同样的现代化问题,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现代性和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不需要一定走西方的路子。”

今天,面对现代艺术的创作,欧宁和他的缘影会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以跨媒体的创作概念,有效地囊括了一个关于城市问题的表述。

信息时报:《三元里》计划是一个包括了影片、书籍、网站和展览在内的跨媒体艺术计划,网站和展览部分相信看过的朋友不多,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些这部分的情况呢?

欧宁:网站的内容方面,我们主要考虑到书和网络两者的媒体不同,因此素材大都来源于计划中的书本内容。同时网站也兼容了一些缘影会的介绍。展览以缘影会的介绍为主。我们认为,这部分是作为影片集体创作者的介绍。内容包括了缘影会的历史、会员的构成、运作模式,以及它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等等的内容。在现场还有一台电视机,播放我们所选取的五部会员影像作品。同时展览也有兼容了一些《三元里》的介绍。

信息时报:上述的四个部分分别在计划中担当着什么角色呢?它们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会有各自的叙述重心吗?

欧宁:最重要是影片,书籍部分也相当重要。在创作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影片无法容纳所有的内容,特别是对城中村问题的论证,我们不可能用40分钟就能讲清楚城市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决定要做一本书与之辅助。影片和书籍的内容是各自独立的。甚至包括其中的图像部分,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摄像机与相机分离的,各自有各自的拍摄。而展览则是为了说明《三元里》作为一部集体创作,其背后的创作团体的内容。彼此之间是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信息时报:能跟我们谈谈书籍方面的东西吗?该书包括了大量的图片和扼要的背景资料文字补充。能详细谈谈这本书的创作吗?你会如何判断这本书在整个计划中的价值地位呢?

欧宁:从一开始制作我们已经确立了影片和书籍两个方向。这个项目不单单是一个影片,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影像只是其中一个手段。影像部分我们是希望突出它的视觉效果,显现对听觉和视觉的冲击。而书籍部分我们集中了一些论证性的东西,把理性的东西都放到这里面来。

参展及放映纪录: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6月

缘影会首映,广州学而优书店,2003年7月

珠三角影像展,广州学而优书店,2003年8月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特别放映,北京盒子咖啡,2003年9月

2002-2003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红色经典美术馆,2003年9月

公***与个人:新视觉艺术展,汉堡Kampnagel艺术空间,2003年10月

珠三角影像展,上海东大名艺术中心,2003年11月

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特别放映,上海电影101工作室,2003年11月

第10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日内瓦当代影像中心,2003年11月

自制天堂: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LE PARVIS艺术中心,2003年11月

法国巴黎艺术院线MK2(国家图书馆)特别放映,2003年11月

法国当代艺术地方基金会(FRAC Aquitaine)第24届夏季校园巡回放映,2003年11月

2002-2003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澳门婆仔屋艺术空间,2003年11月

珠三角影像展,北京大学影视协会,2003年12月

不一样的一样:当代艺术交流展,上海多伦美术馆,2003年12月

传统与冲突:亚洲新录像,荷兰IMPAKT电影节特别节目,2004年1月

透过窗户:亚洲当代艺术展,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东京),2004年1月

中国当下:中国当代影像展,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2004年2月

传统与冲突:亚洲新录像,比利时布鲁塞尔ARGOS艺术中心,2004年2月

透过窗户:亚洲当代艺术展,韩国汉城Darling Art Foundation, 2004年3月

香港MAP OFFICE特别放映,2004年4月

开放的姿态,广东美术馆,2004年4月

Tatig|sein,柏林NGBK,2004年5月

中国人: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德国Wolfsburg美术馆,2004年10月

颠倒的过去:东亚当代艺术展,美国圣地亚哥美术馆,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