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地外生命的可能性。而现在,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寻找这个谜题的答案。根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成果,人们推断宇宙中大约10%的恒星拥有宜居行星。这个比例是巨大的。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而相似的星系不计其数。所以很多恒星系统都有可能产生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的。然而,有另一种更为宏伟的观点认为,生命在宇宙中是稀有的。这一观点把所有物质形式,—包括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都考虑了进去。即使所有“宜居”行星都存在生命,构成生命的物质在宇宙中的比例仍然是极小的。如果地球有生命的那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生物圈,在其它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上也可以成为典型,那么所有以生命形式存在的物质在宇宙中的比例大约只有十亿分之一的十亿分之一。有这么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假如戈壁沙漠代表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那么生命只是这个沙漠中的一粒沙。
有史以来,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及其它生命形式拥有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本性,这些本性是非生命物质所没有的,它们遵循着一种和非生命物质不同的运作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活力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活力论者。笛卡尔是活力论者。琼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19世纪的现代化学之父也是活力论者。这种假想的非物质本性,尤其是人类的这种本性,时而被叫作“精神”,时而被叫作“灵魂”。公元前18世纪,古埃及皇室官员Kuttamuwa建造了一块重800磅的纪念碑,来容纳他不朽的灵魂。10世纪波斯博学家阿维森纳也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之所以能够在外部感官输入切断后保留自我意识,是因为我们体内存在着非物质的灵魂。这些都是活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