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先秦散文·国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原文鉴赏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①。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宋人使门君班告急于晋②。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③:“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心属怨焉④,然后用之,蔑不欲矣⑤。”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⑥:“请复卫侯而封曹, 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⑦,臣取二⑧,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疆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⑨,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⑩,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11)。”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12),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13)?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14),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

注释 ①楚成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②门尹班:宋国大夫。 ③先轸:晋国中军帅原轸。 ④属:结。 ⑤蔑:无,没有。 ⑥子玉:楚国令尹。宛春:楚国大夫。 ⑦君:指晋文公。一:指宋国。 ⑧臣:指子玉。二:指曹、卫两国。 ⑨三:指曹、卫、宋三国。 ⑩携:离间。 (11)之:指曹、卫两国。 (12)老:久战疲惫,士气低落。 (13)在楚:指重耳流亡时曾答应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将退避三舍。 (14)城濮:卫国地名,今河南范县南。

今译 晋文公做国君的第四年,楚成王因宋国背叛楚国与晋国结交而征讨宋国。晋文公与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征伐曹、卫两国以解救宋国。宋国派门尹班到晋国告急,晋文公对晋国的大夫们说:“宋国人到我们这儿告急,若不救宋,宋国就会灭亡。请求楚国不要攻打宋国,楚成王不会同意我的意见。我想攻打楚国,齐国和秦国要是不愿意,那该怎么办呢?”先轸说:“不如设法使齐国、秦国成为楚国的怨主,怨恨楚国。”晋文公说:“能做到吗?”先轸说:“让宋国人别求我们而去贿赂齐国、秦国,让他们向楚国求情。我们再分出曹国、卫国的土地,把它们赏给宋国。楚国贪取曹国、卫国,一定不会答应齐国、秦国的请求。齐国、秦国求情却没被允许,心里一定会同楚国结怨,然后我们再利用齐国和秦国,他们就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了。”晋文公很高兴,因此就把曹国的田地、卫国的田地赏赐给宋国人。

楚国的令尹子玉派宛春来请求晋国说:“请您让卫国国君复位并让曹国独立,我也将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文公的舅父子犯生气地说:“子玉无礼!他想让您得到宋国这一个国家,而他却得到曹国、卫国两个国家,一定要和他打一仗。”先轸说:“您得答应他。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国要恢复曹国和卫国的请求,就是不答应让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那宋国岂不是要投降楚国,宋国的民众不是更濒于死亡了么!这样楚国用一句话就讨好了三个国家,而您一句话就使三个国家怨恨你。怨恨的多了,就难以打败别人。不如私下答应使曹、卫两国恢复独立,以便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再把宛春抓起来,以激怒楚国,等到打完仗后再考虑恢复曹国和卫国的事。”晋文公很高兴,因此就把宛春拘留在卫国境内。

子玉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前来同晋国的军队作战。楚国的军队已经列好了作战的阵势,晋文公命令晋国的军队后退三十里。晋国的军吏请求说:“以您国君的地位,却躲避子玉一个臣子,这是一种羞耻。而且楚国军队已经士气疲乏,肯定会战败。为什么还要后退呢?”子犯说:“你们这些人忘了国君在楚国避难的时候,曾经答应楚王,两国开战时,晋军要退避三舍的事吗?我听说:打仗,有理的一方士气壮,无理的一方士气低落。我们还没报答楚国的恩惠,却为宋国的事与楚国对抗,我们就会理屈而楚国理直,他们的士兵就会都因此而士气高涨,不能说他们士气低落。如果我方以国君的身分来退避他们的一个臣子,他们如果还不离去,他们也理屈了。”于是一***后退了九十里,以避免与楚军作战。楚国的士兵都不想打了,子玉却不肯罢休,追到城濮时,终于打起来了,楚国的军队大败。君子说:“先轸和子犯善于以德来规劝自己的君主。”

总案 在《国语》中,很少有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的时候,但在少数篇幅中,文末有简要的“君子”的评价。这种方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以致于象《聊斋志异》这样的纯文学作品也如法运用,成为中国史传文学论人论事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本文晋、楚双方斗智和交战的复杂经过,全都通过晋国君臣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比第三人称的叙述,更生动、更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