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二小品文的阅读教学,其形在小,其神在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典范的小品文,短短84个字,却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短文深教?不无道理,文字越少,其在字面上提供的信息越少,读者的理解难度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本文,我特别强调了课外资料的查找和预习。要求查找的内容是:1、苏轼为什么被贬黄州?2、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态度如何?3、张怀民何许人?与苏轼有何交往?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阅读分析整篇文章,我认为应该抓住四个问题:1、苏轼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苏轼为什么要找张怀民陪同?3、苏轼夜游承天寺看到了什么风景?4、夜游承天寺苏轼有何感慨?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由于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了解了写作背景不难理解。
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景物描写。小品文十分重视对景物环境的描写。本文也不例外,可是作为游记一类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却又相当另类,因为文本的写景文字太少,仅仅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句写景的文字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情感不能脱离两点,一是要结合原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下竹柏亦真亦幻的朦胧特点;二是要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经历了文字狱后的苏轼,劫后余生,曾写下了?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的诗句,他不想、也不敢再在文字上给人以把柄。结合这两点,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测:眼前景物的情景就是变幻莫测的世事之境、人生之境!真假难辨,曲直难分。苏轼借这美丽的朦胧之景曲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和痛苦!当然在这样的处境中还能夜游承天寺,欣赏到奇妙的月下之景,也可见他的豁达和超然。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次作于元丰五年,早本文一年)。也是这种心境的体现。
夜游承天寺,苏轼不禁发出了?闲人?的慨叹。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体会了文中景物描写的心境之后,对苏轼的这句慨叹不难理解。早年的苏轼素有?致君尧舜?的胸怀大志,如今却是?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闲职,有劲使不出!这是何等的郁闷和痛苦!可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苏轼还能够欣赏这样平凡的夜景,也可见他的心闲!这是作者的一种自嘲、一种解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三《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