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看完《孔子》说,如果从“失败者”的角色来理解孔子,就会更容易接近这个人物,有孔家后人急了:你侮辱了我们的先人,我们的圣人。孔家后人有很多,这些如此急切地维护祖先形象的应该是少数,但论调实在让人奇怪。而这种论调也不仅限于孔家的后人。有人指责《孔子》违背史实,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屡见不鲜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跟蜡笔小新批评书店里不卖便当一样胡闹。而由于电影《孔子》没了孔子头上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圣人光环,又遭不少指责。当年《梅兰芳》和《叶问》上映,韩寒说拍这种电影,最好等主人公原型的后代都死了会好一点,其实当碰到《孔子》这样题材的电影的时候,从遭到的蜡笔小新式的指责来看,你会发现国人骨子里那种对权威的无条件尊崇的奴性幽灵始终绵延不绝。
孔子是个“失败者”这种说法其实很客气,因为之前有本《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丧家狗”,而这个说法也不是李零哗众取宠亵渎圣人发明的,而是孔子周游列国到郑国时的一次夫子自嘲。比起丧家狗这个说法,“失败者”三个字确实好听多了。其实所谓周游列国,就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流浪远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鲁国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带领众弟子漫无目的的一次流浪。电影《孔子》把孔子自称丧家狗这段还原得很自然,是这个比较严肃认真的影片里比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过知天命之年,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片中发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游列国时也是衣衫褴褛,但神情坚毅,在郑国一个村头的树林里讲学,被村民砍树驱逐,此时有人来问,您是不是孔丘?子曰何以得知啊,来人说刚在那边听说村头树林里有个老头,脸型和身材长得跟尧舜禹汤差不多,就是状态如同丧家之狗。子曰什么鸟盛鱼汤啊我就是个丧家狗。孔子本人应该远比后代所谓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后代多少表面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要么男盗女娼要么权术阴谋的所谓圣人门下,而圣人都是被他们来消费的,被他们做当了婊子之后的牌坊的,要是都照着后人想象那样顶着光环道貌岸然,那人生岂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选择周润发来演,当然有背后的商业考虑,但从影片本身来看,发哥除了演技精湛、态度认真,关键这个大明星身上有种难得的平民气质,所以在演孔子自称丧门狗这场不算重要的戏的时候,看起来亲切自然而有趣,堪称神来之笔。很多人觉得颜回之死很震撼感动,而那不过是从孔子最中意的弟子死掉的角度来刻画孔子的虚笔,也就是“侧面描写”,虽然这一笔着实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处,而自称丧门狗这场戏,则是寥寥几笔,让孔子更加真实可感。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大老板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这个电影拍的就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一种对立,一种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剧。何况这不是简单的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世态人心还是单纯一点的,不然不会有颜回等众弟子的倾心跟随,后世的中国人的政治和人心,总是越会发变坏,从胡玫导演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只是当权者的用来装裱的纸而已。当一个人物传记的电影拍出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时候,就走对路了,而《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拍出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更大的难关,就是孔子的圣人光环,对于这个光环,夫子自嘲丧家狗的记载就是一个破解的利器。编导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了一个破解光环的利器,还在某些关键之处与古人“精神往来”,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见南子那场戏,原本我所担心的港式的过度戏说并未出现,而是点到即止,微言大义,也有几分《史记》中记载该绯闻事件的古朴诗意。周润发演出的那点微微动容,内心波澜未平,南子则风情款款,看起来有趣,都恰到好处,令人会心一笑,比《论语》中所说的孔子出来竖中指对天发誓“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要有趣,并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点教条的,这一点《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撑,说教之处尚可容忍。
电影《孔子》比我预料得要好很多,起初听说编剧是以《赤壁》雷倒众生的陈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国拍历史正剧从未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严肃认真,编剧和导演,以及周润发等主演都把孔子从千百年的神坛上请了下来,让我们得以和这个千秋圣人面对面,感受他在那个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丧门狗》的作者李零说孔子其实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义化,而不为时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流浪,即使不周游列国,心灵也只能选择流浪,在我看来,《孔子》所拍出的一个不为时代接受而能坚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远比那个不苟言笑的圣人形象要可信得多。胡玫多年以来以历史正剧为主业,此番执导这一历史人物电影,把握得如此稳妥得当,在剧本扎实的前提下,远比国内很多大导演能用影像语言去解读历史人物,这对于古装和历史题材丰富的中国电影来说,也有启发的意义。周润发的表演绝对是他新世纪以来最好的,远胜《卧虎藏龙》那个端着架子的大侠,周迅的一笑一颦间的灵动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的美术做出了那个古中国的古朴美感。倒是发行方到底不能跳脱大片思维,一直强调的春秋战争大场面,都一闪而过,很多特效看起来难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这个电影也总是跟“去圣人化”“反权威”有关,从一开始周润发面对质疑反问“孔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到网上盛传的“下跪门”事件,这部关于一部分人的圣人的电影居然从内到外闪现着人性化、反权威化、去圣人化和说人话的“四化”精神光辉,我很欣慰啊。
至于遗憾,或者我所认为的不足,因为我所认为的孔子,很接近于王小波对他的评价:一个满口大实话的老天真,他的讲学处很像一个自由发言的俱乐部,很有趣,不见得能跟他学多少知识,但那种自由而有趣的气氛,令人向往。这个片子让我深化了孔子也是个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丧家狗之外,孔子一直过于严肃,有趣之处不再有,尤其在鲁国从政的一段,对白中经常加入《论语》中的“子曰”名句,够生硬生涩的。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弟子***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论语》也不过是孔子和门下弟子的聊天记录而已,孔子被神圣化、牌坊化了几千年,还他一个真实的面目,让老人家“重新做人”,来感动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与时代的不妥协,他理想主义者的流浪事迹,何况隐约还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韵味,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当年《墨攻》被内地多指责导演“为什么要改编日本漫画?”可在用现代艺术手法将古典通俗化这件事上,中国人甚至连意识都没有,而日本漫画《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来让人了解墨家的思想,是很好的事情。只会说别人解读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读,只会把古人当牌坊然后在牌坊的阴影里手淫中国文化意淫全世界,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孔子》的尝试已经值得击节赞赏。已被刊载,转载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