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打听普通老百姓的辛劳,只追求纵情享乐。”
出自:《尚书-无逸》
原文:
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译文:
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注释:1、保惠:保护并给予恩惠。
2、寡:夫寡妇,无妻或失偶的男人。
3、自时厥后立王:从此以后立王。
4、生则逸:继位就贪图安逸。生,这里指继位。
5、惟耽乐之从:只是想着沉溺于享乐。耽乐,过度逸乐。
6、罔(wǎng)或克寿:没有一个能够长寿的。罔,无。克,能够。
赏析:
《无逸》是周朝周国国君周公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尚书》。文章主要记载了周公多次告诫成王,不能贪图安逸,应当以殷商为鉴,学习周文王勤政借鉴的品质。
“君子所,其无逸”应当为本篇的宗旨要义,以此为题,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这篇文章中居安思危的思想对后代的统治者影响深远。全文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文字流畅易读。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诰,它全面分析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文所涉旨在告诫周文王要“敬天保民,明德勤政”,惟如此才能使周王朝的统治长久稳固。《无逸》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周初其他文诰一起构成了对君臣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扩展资料:
“君子所,其无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自我的放纵往往从小事开始,积沙成丘,量变走向质变,渐渐不可收拾。如果麻痹大意,贪图享乐,好逸恶劳,骄傲自大,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有可能重演300年前李自成的甲申之变。
文章中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他告诫人们: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像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
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无逸》中自我约束的敬慎之道、“知稼穑之艰难”的平民情怀、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修身齐家,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百度百科-《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