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蔷薇几度开》教学解读:在课程论的视野下

《蔷薇几度开》教学解读:在课程论的视野下

笔者打算打破教参式的文本解读,拟在课程论的视野下,以学理分析的策略,从四个角度来解读《蔷薇几度开》,即《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蔷薇几度开》的教学价值,《蔷薇几度开》的教学内容确定,《蔷薇几度开》教学方法的选择。 《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 所谓原生价值,是指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作家所写的许多文章,绝大多数不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写的,而是为社会阅读而作的。这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有人将这种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总之,作者的目的是要传达信息,而作为读者阅读这些作品,也是为了获得信息,包括事实信息、情感信息等。 那么,丁立梅的《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丁立梅要传达的是一种情感交流信息,她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感受寻常生活的朴素的人性之美。 蔷薇花“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开始时,“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后来,“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就在这样的蔷薇丛下,挑糖担卖灶糖的老人来来往往,吆喝卖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人不仅卖的是糖,更卖的的甜,这甜,“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在老人卖糖的言语中,“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在老人当当当的敲锣声中,“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这不仅写的是蔷薇,更是卖糖老人的写照。“不奢望,不强求”,也许就是丁立梅想通过蔷薇花开,想通过这位老人告诉给我们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 这,就是《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到处转载,让人喜爱的原因。 《蔷薇几度开》的教学价值 按照李海林老师的观点,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就具有了“教学价值”。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就是“教学价值”。对《蔷薇几度开》的解读,既要着眼与原生价值的解读,更要着力于教学价值的解读。两者综合,这就是教学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解读呢?李海林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蔷薇几度开》教学价值是丰富的,多元的。 我们不妨来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作者敏锐地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一丛蔷薇花开,一位卖糖老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把蔷薇花开与卖糖老人联系起来,且发掘出其中的平凡之美,这就是一种能力或曰素养。也许有人说这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我不知它该属于什么。我觉得,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或曰素养,否则,也难怪每天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但是仍然大叫“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可写”。 其次,由物及人,以物写人的方法。《蔷薇几度开》看似写蔷薇,实质是写老人。蔷薇“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老人“不奢望,不强求”,这两者之间由此及彼是多么地自然贴切。这样来写,文章的意蕴也更浓,更可读,更耐人寻味。 再次,文章如蔷薇花开般的语言魅力,自然清新,意味浓郁,妙不可言。一是意味浓郁的句子。比如: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再看自然新奇的句子,比如: 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当然,对《蔷薇几度开》的语言风格这样来分类不尽恰当,两者往往是相融的。 以上说的三个方面,基本是《蔷薇几度开》的主要教学价值吧。当然,《蔷薇几度开》的原生价值也应该属于本文教学价值的范畴。 《蔷薇几度开》教什么 讨论《蔷薇几度开》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先来看衡量教什么是否恰当的几个标准。 我们先来看2011年版语文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阅读”的部分内容: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来看王荣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阐述的评价一节好课的九级累进标准。他是这样表述的: 类 型 好课的标准 最低标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1、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较高标准 教学内容的现实化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理想标准 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以上两个个维度是对《蔷薇几度开》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尺度。就此,我顺便说点题外话。语文课标规定的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其实是很笼统的,那么,作为教材编写者,就要有规划地把课标中每一条目标与内容细化成若干分条,分布到初中六册教材的每一册中去,建立起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系列化,这样的话,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才可以具体而明晰些。如果这样的教材已经出现,且《蔷薇几度开》位于教材中的某一篇,那么,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不是这么难了。现在问题是,《蔷薇几度开》是一篇临时被“抓”来充当教材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蔷薇几度开》有哪些可教的教学内容吧。1、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中“不奢望,不强求”的平凡之美。2、能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课文,说说对这种平凡之美的认识。3、了解记叙性散文中记叙、描写、议论以及抒情的表达方式。4、学习作者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5、学习本文由物及人,以物写人的写作方法。6、品读文章自然清新、意味浓郁的语言。 那么,这些内容是不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都要呈现出来呢?答案,不是这样的。因为,确定教学内容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切合学生的需要。那么,《蔷薇几度开》教材究竟把它放在哪一册,或者说,执教者打算在哪个年级来教这篇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假如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考察”的角度来看,这就要视《蔷薇几度开》在教材的位置以及它与哪一级学生相遇了。王荣生指出,这个时候的教学内容确定既要从“与前后教学内容有差别”的角度,又要从“与前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角度这两个维度来考量,当然,更要从学生所具有的“差别”与“联系”中来考量其取舍。 《蔷薇几度开》怎么教 本文重在教学解读,不在教学设计。这里顺带说说怎么教的问题。 按照当下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教什么总是比怎么教重要”,还有就是“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教学方法”。对文本的教学解读,确定了教学内容,最终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搭起桥梁。只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建立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 描述教学方法的角度一个是“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先诵读课文,品味语句,再深入到由物及人的思路,后感受作者敏锐发现生活之美的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品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平凡之美也就显现出来了。再一个就是单纯从教学方法来看,我认为,诵读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方法。像这样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朗上口地读上若干遍,这是“材”不正用。如果能诵读多遍的话,那么其义自见不是不可能的。 附:《蔷薇几度开》 作者:丁立梅 蔷薇几度开 丁立梅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