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乡土散文村姑

乡土散文村姑

遥远在江湖上,却以神秘之力,将我们吸附而去。

将童话委婉在地理叙述之中,而自己却在日常的感受,启动想象与生存的句式,以长江大堤上日升景象为帷幕,将晨风,堤柳、绿草、田园、桥梁、河水,村落等自然的词汇整合为相互感知的欢迎词,然后,又以长江宿松江岸辽阔又庞大的田园风光为复合句,并以乡土看得见的柔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原生态生发的散文化的经典致辞,使走在追赶神话路上的我们受宠若惊。

人还刚到山下,小孤山,就响起了鞭炮,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山水为人鼓荡出的玄密。反正在这时间的节点上,我们赶上了。寂静的小孤山,仿佛被烟花擦亮了。坚韧与信念铸就的形象,在腾空而起的烟花中,闪烁出一种人文的光亮。

长江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粼粼的波光,眼前江北岸的小孤山,容载着自己两百万年的故事,亲和地与我们相生相像地微笑着。我们暂时无法读懂发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一座山压缩地质的语言,只以能感觉到的感觉,以感官与眼神拥抱着,与曾经是江中石屿的小孤山。如庄稼一样的朴素的四五位男女农民,向我们围跑过来,买几炷香吧?买香火的农民,用乡土的声调来提高她香的亮度。这时,想象力参与到我们的现实之中,地方汉语的词,就在小孤山门下相互摩擦碰撞着,弥散成比此时江浪还响得叫卖场。我们只好转身,将借名荬香叫卖留在身后,敬畏地跨入小孤山山门。其实,我们的眼神,早在农民的叫卖声中就溜上了山,身心早就沿陡峭石阶,拾级而上了。

长江上第一奇景的小孤山,在晨光的照射下,山背面的江面腾起屡屡蒸气,海拔78米的小孤山像一支神奇的巨笔,山锋锋豪微动。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山峰,怕错过了这地理上小孤山开笔之时。

其实,一座神奇的笔山,早在江水的变数里,如出水芙蓉,润笔江涛之中了。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孤峰耸立的小孤山,早就成为万里长江上的一只神笔。它方圆不到一里的笔杆山上,就建有庙宇楼阁数十栋。山上幽洞沧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阁,相互映衬。它们依山而建,重重叠叠又彼此相连,形成墙中有阁,阁中有楼,庙中有寺,寺中有塔的特殊建筑样式,成为江湖上井然有序的山水文化建筑群。小孤山又名小姑山。据江湖上往来者记载:小孤山也叫小姑山,出名于宋代。(我们要注意,山水的记忆比人类的记忆要长很多,当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山水已生存多少年了。我们只是根据人类在江水边自己一小段记忆又截取一小段文字而已。)

相传北宋时,福建莆田县有一个名叫林愿的老爷,官至都巡检,家中有钱有势,只惜膝下缺个女儿。这一年,老夫妻俩虔诚信佛,日夜祈祷,有一夜忽见观音托梦,赠了一朵莲花。不久夫人怀孕,于次年春天,果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小姑。

8岁读私塾,十分聪颖。10岁开始信佛诵经,悟力极强,能悉解《金刚经》。13岁,玄通老道士授其道典秘法。修持2年后,尽得要领。据传说,她15岁那年,“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送铜符一双”,默受之不疑。此后,符咒可以辟邪,力日见玄通,常身在室中,神游四方,扶危济险,救人与水厄海难。唐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八。传说,默预先告知亲友说:心好清净,尘寰所不乐居,明辰乃重阳,适有登高之愿,预告别期。“翌日,焚香诵经,径直登上湄洲屿最高峰,驾云升天”。默生前即被人称呼为神女、龙女、卒后世人立庙祀奉。特别是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这天,游客、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

就这样,以奇、险、独、孤而著称的小孤山,就在人们的口语里生出许多莲花来。民间传说“鲥鱼朝小姑”就是这“莲花”中的一朵。

相传: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跟鄱阳湖的乌龙公主结婚。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而这时,张天师正在小姑山上邀仙做法,突然被吹吹打打的乐队给冲散,非常气愤,就使出魔法,把全体乐队的人用网网住,不让行走。这当然气坏了三太子,举锤便砸,开始他斗不过张天师,张天师使魔法将三太子捆了起来。关在小姑山的姑姑庙里。这时,从庙里走来一位小仙姑,她认识王母娘娘瑶池中的仙童仙女,从瑶池的宝莲叶上取了几滴露球,就出了龙王三太子和仙童仙女。随后,又去探望了乌龙公主。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把这一对童男童女贬为鲥鱼,罚入东海,当三太子的侍男侍女。又一年,三太子有病,就让两条鲥鱼去小姑山姑姑庙里朝拜小仙姑。走在路上,又碰上张天师邀仙做法,网住鲥鱼,送给小仙姑做菜吃。认识鲥鱼的小仙姑,就把她们放了,并捎带礼品表示对三太子的慰问。三太子非常感谢小仙姑,就命两条小鲥鱼,每年5月去朝拜小仙姑,探望乌龙公主。探望乌龙公主期间,乌龙公主就留两条可爱的小鲥鱼住了几日,这时,就在鄱阳湖中产了卵。从此,鲥鱼就代代相传下来,每年的5月都到鄱阳湖产卵,准时不误,故名“鲥鱼”。

其实比文字多的故事,就如小孤山的草木,一岁一枯荣地在人们视野内外自然的生长。当你环山而上,在弯弯曲曲中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叠托起,人在古木裹云衣,峰奇缀怪石中穿行,感到赏心悦目,就是这些生长在小孤山水灵葳蕤的植物,正以身心生动地在向你愉悦地讲述。

枯水期的孤山,也与她的乡土连为一体。脚落在松软的江沙上,吱吱作响。江水已退到山脚下约有10米,山崖下的浪花就如情侣接吻,发出亲热的声音。枯水期的江滩,露出小溪欢快的流响,小溪向小孤山流动着油菜与麦苗的清香,小孤山静默地承载着生态的记忆,并以自身的高度,将世人能感觉到的东西高高举起。

我在挪动脚步中,嗅着山水***营出得不可说出的旷味,走进小孤山世界的偶然之中。

一个风韵犹存40左右的女人在朝拜,庙里一穿袈裟的男人,撞着并不怎么响的钟。我想这信念与钟一起撞响,应该能传很远。人能将心灵最柔软的声音,倾诉给山水,也不乏是一种解压的好方法。时间变化中的女人,在尘埃落定之后,不知道嘴里说些什么。也不知是感应到了什么?还是已化入意境之中。系妈祖行宫的小孤山,将怎样应对香客的请求。我的思绪还在威灵显应的想象中,这个女人就起身,就折回到同行的男人中,嬉笑的声音又在小姑的雕塑边回荡。我看着眼前做戏的女人,又看看穿袈裟的人,眼神在山、人、游客与偶像中穿梭,总想从现实的场景里,打捞生活变化出的小孤山戏剧。原来这里是没有戏的,而现在眼前一切都是戏。而戏的表情流露,比雕像快了许多。

我用脚步,踏去历代兵家争斗的文字。将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矶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彭玉麟与太平军对垒交锋的文字。这些战火燃烧出的残缺的文字,虽然还在小孤山的山岩上,但,就是这些生灵涂炭的战火,曾将地理上的小孤山变得面目全非的。我欣赏的保留在生态迂回曲折的365级石阶,还有那镶嵌在山与岁月中的建筑与图腾。这些体现人文情怀与精神观照的物体,弥陀阁、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诸景,不仅与小孤山和谐合为一体,至今还透着千百年来人们心灵的光芒的物体,从想象与逻辑的更替上,让小孤山绵延彰显出一座山蕴藏的内涵来。

我如这山上的树,呼吸着小孤山的空气,继续向上。可脚步总被植物生长的枝叶语汇羁绊着。急切向上的我们,被一山的神秘牵着,就先将那些贯穿着人文自然文字与符号交给手机,(回去后,慢慢细读。)然后,从现实的草木中穿越,一面,捕捉小孤山灵性闪烁的东西,一面,用心感受小孤山昂立江湖的神秘。

人还是在有意思与无意义的小孤山建筑空间里穿梭,忽然,脚登转角石阶后,视野开阔起来。半边塔又名送子塔出现在眼前。

就在这建筑的观景台边,架有一个望远镜。站在望远镜边的男人说,看一下镜头里的彭郎山吧?看一下多少钱?十元。我们一起去的女同胞说,别理他。不看一眼彭郎山就走,是遗憾的。你们没有听说过小姑与彭郎的故事吗?看你们像文人,一定读过苏东坡的诗吧。“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东坡诗中的彭郎,就是指隔江相望的彭郎矶,小姑就是小姑山。这人看我们有迟留之意,就向我们招手示意,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彭郎与小姑原是一对恩爱夫妻。相传,小姑是宿松县一位仙姿绰约,窈窕妩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浔阳一位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鱼郎。鱼郎打鱼与在江边洗衣的小姑相识、相爱。他俩跪在江边,撮土为香,凭天为媒,依江作证,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日落而归;小姑在家纺纱织布,洗衣浆衫。小夫妻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时时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处处受人夸赞,受人尊敬。

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忌,向玉皇大帝启奏,说小姑和彭郎是一对“妖精”偷下凡,在民间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听了土地的谎奏后,即传旨意令天神将小姑和彭郎强行分禁于长江南北两岸,永不能相会,以绝后患。

小姑在长江北岸呼唤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 一头钻进了长江。一晃眼,她投江处冉冉升起了座笋形的小山。再说,隔在长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边呼唤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小姑”!凄惨之声,催人泪下。最后,当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见江中,一座小山,也一头钻进了长江。一晃眼,只见彭郎投江处出现了一石矶。

传说的故事也牵引出我小姑的故事。我的漂亮小姑为了追求自己的彭郎,告别哥嫂,只身一人去寻找他的彭郎。也如上面故事里的情节一样,已山为证在江边开启了新的生活。当上了生成队长的姑父,也是引起一些人的妒忌,恶告了姑父一状,公社准备第二天抓人。听到风声的姑父,连夜逃走。突然不见自己彭郎又怀着身孕的小姑,家外有人看守着,天天以泪洗面,好心的村民,东家给点米,西家给点菜的,还有一些妇女晚上陪着帮小姑聊天。就这样,小姑度过了三个月非人的时光。

一天深夜,姑父翻窗而入,背起睡觉的小姑就跑。从江北逃到了江南。人在彭泽江边回头一看,小姑山仿佛就在眼前。姑父带着小姑怕人追赶,就一口气跑到九江,又转而向南,直走进***产主义的大门——现在的***青城,从此,不声不响,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

每次我到江西看小姑,路过小孤山,都会引起我的回想。在长江的江轮上,在远去的列车上或高铁上,我都将生活里的小姑,与神话里的小姑都来回变换着思索着。我想要是神话里的彭郎,也能听到风声,不是投降,选择另一种更强烈的抗争,能如我的姑父一样逃之夭夭吗?我看着江南的彭郎矶,想着当年背着姑姑逃离的情景,在心里,对我的姑父生起敬意来。

拾阶而上,实在性地追求纯粹知觉的我,人从山物体关联的建筑、文字、佛像符号匾对和石刻等多维 情感 的讲述中,感觉到了小孤山本体解构出的力量。一座山深不可测的实在,就这样,通过物的在场,间接地抵达我的思维。走过人文建筑的一个又转角地出口,小孤山终将包裹在山体多层岁月情绪的我吐了出来。还是把我推上了天空。

我就在神住过的地方,安静地打开自己。接纳来自上天江湖风携带着上天的旨意,江、湖、山复合式的语句,穿越时间的阻隔,在我们耳畔补充式地吹响。身边的草轻舞起来着。我耳有嗡嗡的地理之声传入。沉静地聆听。小鸟急忙翻译,听不懂鸟语的我,把目光转向树,我知道树的根扎在小孤山中。时常听小孤山在岩层中的话语,可树故意用它的味觉向我讲述,让我只闻其香,不闻其声。我将山赠予我的独白,暂放在脑沟回里,还是像先前一样,将这些原生态的声音与物语,带回去,慢慢解读。小孤山上超越人意识的本质存在,引导“以物观物”的我,突破之我,人在离天近一些地方,看眼下江流,也真是另有一番滋味。长江十年禁渔,今年是开始之年。放眼辽阔远长的江面,没有一只渔船,我从铜陵江堤到宿松江堤,没有见到一张渔网,新的生态图景让我欣慰,也使我幻化在恢复了的长江生态,重现鲥鱼拜小姑的场景里。

不知过了多久,我微微从山下的江浪的涿岩声中,听到了几句表面毫无意义,其实,十分有意思的话语。山的传说与神话,是说给那些不经心读者听的。一座的意义,就藏在它本体的细节里。

下山,走在小孤山维度里,还是闻到了米饭与人间烟火的味道。我站在佛教的饭堂门外,看着门边小黑板上的字:吃斋饭的大人15元,小孩10元。正准备离去,一穿灰袈裟50来岁的佛徒,向我度来。我敬问,有赠阅的佛教书吗?没有。再具体一些,有星云大师的《安住我身》或《华严》吗?这位佛徒听我一问,眼睛放光,然后,语气很平缓地说,不好意思,现在的生存状态就这样,你我都知道的原因。以前,结缘书很多,现在,这人将两手一摆,没有办法了。说出我的疑问,小孤山落得这么冷清,冷清,好修行啊!

江水还是轻轻地拍着小孤山,一切皆有安排的在时间里,重构着小孤山的另一种真实。

作者简介:凌代琼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散文选刊》、《生活周刊》、《散文世界》、《散文百家》《长安》《海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有一种等待叫希望》、《蔚蓝天空·十五朵云》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精选300篇》、《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最美散文》、《百家散文精选》20多种版本等。获全国各类散文奖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