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作家在想象或者是思考的时候,在创作过程中,总是跟宇宙的奥秘以及跟人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跟这样的作家进行精神对话,他实际上是走进了宇宙的迷宫或者说是人性的博览会博物馆,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
上次我们讲鲁迅的《阿Q正传》这个典型形象,很显然他是用一个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刻画这个形象,我们所理解的鲁迅内心的一种思考以及痛苦,是通过形象作用于我们的想象间接的触摸到的。
当然鲁迅也有直接非常坦率的剖析自己心灵痛苦的优秀作品。譬如他的《野草》,散文诗《野草》里面两篇作品《影的告别》和《过客》。《野草》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之间,是鲁迅内心心情最为低落以及彷徨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新青年阵营分化了,鲁迅讲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就是在彷徨,成了散兵游勇,再也布不成阵势,使他陷入一种痛苦、迷惘、彷徨当中。
但是鲁迅跟一般人的作家的一些区别在于,他并没有从彷徨当中真正消沉,而是艰难的探索,要找到一个新的思想的出路。用他自己在彷徨小说集里面的题词这话来讲,就“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一一《彷徨》题词
在借用他《故乡》结尾里面的话,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一鲁迅《故乡》
他要从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这是鲁迅式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带有一种崇高与悲壮的审美的意义。
《影的告别》就是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我”跟影的对话来表现鲁迅当时彷徨与无力的一种精神的痛苦与巨大的困惑。
《影的告别》
人 睡 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
就会有 影 来告别
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 天堂 里
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 地狱 里
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 呜乎
我不愿意
我不如 彷徨 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
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 彷徨 于明暗之间
我不如在黑暗里沉默
然而我终于 彷徨 于明暗之间
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
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 呜乎
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
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
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
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
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
我愿意只是虚空
绝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
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在这里面讲,他不愿意到地狱去,但又不愿意相信将来是一个黄金的世界,他愿意彷徨于无地。
但是影的属性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他会沉默在黑暗里,但是光明的到来又会使它消失,他没有地方可以去,这反映出鲁迅当时一种迷茫痛苦的一种心情,但是鲁迅在这里面表现出鲁迅式的一种精神追求,他宁愿消失在黑暗里,而这个黑暗里没有别的影只有我自己,他愿意沉落到黑暗,做出一种巨大的自我牺牲,不让其他的同类遭受他同样的一种精神的煎熬。
影无处可去,彷徨于无地。在黑暗和光明之间找不到自己的立身之处,最后鲁迅非常悲壮而又无奈的表明我情愿沉默在黑暗当中消失在无地。
这是一个精神先驱者,当他面临社会巨大转型,又找不到一种可行的出路的时候,他的一种精神的写照。他的可贵在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的一种困惑,但是并没有就此感到绝望,即使要沉没到黑暗里,他也有一种悲壮的使命,这才是鲁迅当时在重大的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他内心真实的一种状态的写照。
读这样的散文诗,我们既陶醉于鲁迅精美的诗一样的语言,但是更为鲁迅的内心的痛苦而焦虑,同时从这个焦虑的状态中感觉到人生存的一种挑战,感受到鲁迅面对这种挑战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这一种精神交流当中,我们了解了鲁迅,实际上也了解了我们面对同样的困境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这也就是在经历一种审美的过程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道德的情操,因而也得到了陶冶以及提升。
风烟俱净,天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卢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