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优秀!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570字)

优秀!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570字)

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一

家中精彩的情节很多,例如“克定受罚”精彩的展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 “捉鬼风波” 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读来感到畅快淋漓。“血光之灾”中瑞钰在难产中死去,使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我最喜欢的情节是“鸣凤投湖”。

当鸣凤知道逼她出嫁的消息后,在深夜来到了觉慧的窗下,她希望能看到觉慧,向他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爱情。鸣凤几次敲窗的细节逼真的写出了这位少女痛苦焦急的心情,以及他对觉慧的强烈的期待和希望。进了屋子,他看到觉慧只顾忙于写稿,鸣凤只想和他讲两句话,把此事告诉他。可觉慧却被蒙在鼓里告诉她两天以后才能陪她说话。鸣凤没有希望了,因为她过了这一夜就不在人世了。她不怨恨觉慧,他看到觉慧真的很忙所以怀着留恋绝望的心情离开了觉慧,走到了湖边。“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

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难道这一点她也没有权利享受?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还活着,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在她的脑子里盘旋。…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地就忘记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般。“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她又感到一阵心痛。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还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语言清新自然,明快流畅,充满着烈火一般的激情 。这样的描写不仅使鸣凤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感情,情绪,心理状态,跃然纸上,而且像散文诗似的给人以意境美的艺术享受。

《家》是不朽的,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主要缺点在于通篇缺乏艺术锤炼。小说中叙述和描写参半,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以至于失去了口语的语气和韵味,读来好像听演讲。但这些缺点并不能遮盖它的不凡之处。其中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就颇有匠心。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地公馆:“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地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后,让人思绪随水而流,不能立即离开书中的世界。觉慧的离家出走标志着他与封建大家庭的彻底决裂,是激流中的激荡的浪花。

巴金在1980年4月4日> 中写道“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在今天,激流仍在奔腾,社会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希望这激流之水能够洗涤掉社会的糟粕,还我们一个理想的世界。

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二)

《家》是时代的产物,它以高觉慧为主要视角,揭橥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固有弊病,由此批判了旧日中国所谓诗礼之家的专制大家长和顺从教育对青少年的摧残。旧式家庭以礼教为纲,强调绝对服从,由此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扭曲为主人和奴隶的关系,面对高一级的长辈,晚辈唯有顺从,并在这种关系下,个人不能脱离大家庭,除非父母去世,才能分家另立门户,从而限制了个人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这就不难理解三十多岁的人在老太爷面前自打嘴巴的滑稽情况了。这种大家庭今天很少见了,但这样的家庭观念还根深蒂固,从现今强调小孩要“听话”,到父母把持子女的婚姻最终决定权,我们都能看到传统大家长的影子来。

令人讽刺的是,在当时军阀混战的时代里,且不提新的思想影响下的新青年会起来反对大家庭的任何形式的禁锢,这种家庭本身也就处在末路上,是将散未散、一有动静就各寻出路的。这不是圣人的道德说教、大家长的威严和某些人的让步能够取笑的。

《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很重,这里一半是因为《家》的社会功用而非艺术性,一半是它在小说这个文体的成长上起到的推动作用。我对这方面的内容就不过多绍介了。

巴金提到,他的《家》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而书中的大哥高觉新更是以他很敬爱的亲人为原型的,且这个角色的确很有可称道、可深挖之处。我甚至也想来动一动笔了。觉新是新旧交接之际的牺牲品,不同于祖父的老式绅士,甚至克字辈的留洋叔叔,他是新旧思想交锋的最前线,一方面,新的思想和新的爱情召唤他昂扬,另一方面,旧的家庭和旧的生活却狠狠地把他扯往深渊。而觉新只能担荷生活的重担,担荷为人兄长、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于是他的新思想一天天黯淡下去,他的爱情也只好雪藏,他不敢去思考,也不敢去爱了。于是他只能拿出“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来缓和大家庭的矛盾,可是这样他就不知不觉陷入了大家庭的泥沼,渐渐成为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所谓的缓和关系,也不过是自己做出让步,奉命结婚,奉命分家罢了,但是新的青年们,真正所要摆脱的就是觉新不能摆脱的长辈的威权!于是他只能被他想要维护的弟弟斥为懦夫,甚至成了无法挽救的人了。

“从前做过傀儡的人,如今又来使别人做傀儡了。”觉新就这样一点点的被大家庭吞噬,甚至在哀求弟弟听话中,不自觉地沦为大家庭压迫新一代的力量之一了。这样,往日的新思想对他反而成了毒药,

正如文中所说的,“这般人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是无可挽救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于是他只能健忘起来,为了负长兄之责,却把自己抹杀了。而他的被抹杀,更是为一个家庭杀死的。死去的觉新反而给这个家奉献养料,则这样的家便不成其为家,而是牢笼了。直到最后,瑞钰死了,觉新找到了他的底线,也才觉察他死去的魂,于是他才立志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灵魂,才保护着觉慧离开这个家。

觉新是牺牲了,这是介于梅表姐和曹七巧之间的牺牲,他虽然失去了灵魂,到底肉体活着,虽然被毁了生活,到底未去夺取别人的生活!

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三

谈了两个人,还有一个不算主人公,就已经费了这么多文字。也许是我要说的太多了。

再来谈谈二表哥觉民,不知是因为我对“觉民”二字的反感,还是对某些事实的印证,总之觉民的开始除了第一句话都令我感到厌恶,仿佛是一个小人;也许有些电影的老二都是油滑的或是“觉民”让我想起了那个电影的油滑角色,总之他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我并未看仔细他的描写,却脑中明确了他戴眼镜的样子,直到后来说到“那一副金丝眼镜”,令我也是很惊讶),很狡诈,很无赖的感觉。那封信,让我对他的性格定了格……之后的一切仿佛是受最初印象的影响,令我很困惑:对大哥的怜悯——很假;对觉慧的关心——没意思;对琴的爱情——也过于激进。只有最后的送别,让我对他的认识又回到了零刻线。说明我好像错了。但他到底是什么人?我却不懂了。我只明白他是一个介于觉新和觉慧性格中间的人,象墙上草,两边倒,没有主见的样子。我还觉得他是会毁掉琴的。最后他的“觉醒”令我有些欣慰,也看到了他光辉的未来。

谈到觉民,就想到了琴。或许现在女子美发比男子强多了,女学生进学堂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所以下意识的我没有认为这是错的。并且我觉得琴也是一个优秀的女子。仿佛在我的眼里,《家》讲述的男子都是循序渐进的,而女子却是爱憎分明的。一个优秀的新青年,徘徊在新与旧的之间,她这样的尺度,最令我满意。她不象鸣凤和瑞钰那样有经历,那样“懂事”,可却给人一种可爱无暇并略带忧郁的感觉。觉民嘛,我看不懂。还要多说一些,我不知她和觉慧的感情是怎样的。巴金费了一些笔墨去说觉慧以前是爱过琴的,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他和她分别的一句句话和动作跟令我琢磨不清——他俩到底是怎么样个关系?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加,我会解决它的。这比我读懂觉慧,读懂觉民要容易得多了。

最后谈谈大表哥觉新。一个守旧的人,一个新潮的人。他的做法——担起担子,忍辱负重,都是可以被我理解的。他似乎有些太守旧了。反之,他又是太苦了:失去了前途——要是我,我也会这么做;失去了真挚的爱情——现实不会发生,但我处在当时的状况下,也是会这样做的;失去的亲人——没的可说;失去了所爱的人——令他觉得更对不起她;失去了爱人——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人世间真的有这么苦的人啊!我的怜爱之心又汹涌起来,不听话的两个弟弟,要是我,我真的活不下去。这个时候,还去说什么“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能活下去就不错了。这个时候,还能把持家务,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伟人。我们可以想想,这样一个苦人,即使守旧一点,谁又能说什么呢?不是么?是的。我是痛恨他如此守旧,不近人情,可是,且不说觉民,如果让我从觉慧和觉新中选一个,我宁愿选后者。

大家都以为我谈完觉新会谈两个人。事实上,我要谈三个人。

梅表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是主角,为什么会有人为了她而流泪(我是指读者),为什么会有人因为她而看不下去(或许是电视剧和越剧的刻画)。上面说过,我后半部仍的确曾看不下去过,但是,梅姐的死我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去看的,甚至没有“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许钱梅芬的相貌性格在我心中不重视,现在想来,我也很为她感到悲哀,可是,为什么我没有一丝感觉呢?我明白了。梅姐远嫁后的时光巴先生描写得太少,以至于使我联想不起痛苦的经历。放过我吧,放过梅姐吧,我真的不知我要去说什么……

少奶奶瑞钰。这是个该说说的人。她也是一个懂事的人,她懂得礼教是荒谬却要执行,懂得爱情是虚伪却要进行。我觉得她和守旧后的觉新才真是一对。她的和善,她的容忍,她的平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闺秀。我有时在想,也许当上少奶奶的鸣凤也会是这样子?不,鸣凤更注重的是爱情,而她更注重的是“人情”。试问,她会是真心喜欢梅姐?我觉得不会。她只是为了帮助觉新去掉一块心病,她去爱梅姐,总比觉新留下功夫去心系梅姐要好得多。可这终归是失败的,却也正好印证着封建王朝的失败。 她的死,确实在我心中泛起过波澜。我不希望她死,因为似乎的这部作品说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明白。他其实想说不要懦弱的活在封建下,要反抗……但是,为了觉新,为了家庭,为了读者,是否可以不写得那样惨,正像觉慧脑中的“四个五个六个棺材”。她的死,我确实没有过惊天动地的触动,却很突然。因为剧情太“冲突”了,不让人有丝毫喘息,以至于我惊讶的回过去连看了三遍。老太爷的死就让我悲痛,一直积攒到这里,终于爆发了——使我又停止读了下来。

第三个人是谁呢?是报社的许倩如?是裹小脚的淑贞?是做了姨太太的婉儿?是私立公馆的克定(好像是叫克定)?……都不是,正是让我很悲痛的高老太爷。为什么?我为他感到痛恨,不值,悲哀。老太爷其实是被克定(真的忘了是不是他)气死的,吃药后回复的第二次生命又是被巫师吓死的。老太爷就这么死了,这我不感慨,这就是命。但是,整天的各房不合,儿孙造反才是让我为老太爷心碎的。我们都说换位思考,试想一想,哪一个人不希望把自己的家管好?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子孙?就是现在,哪一个人不希望看到“四世同堂”?封建的表象的确实在老太爷上体现,但真正令人刻骨铭心、咬牙痛恨的人是“克”字辈的人,他们才真是这个社会下的产物。而在那些所谓“新潮人”的眼中,这是罪孽,他们在看笑话、在看把戏。我知道,那是在写以前,以前是不同的。这么多天来,我一直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可是,家中真正又有几个人从心底敬重高老太爷呢?“克”字辈中有有谁?当他躺在椅子上想到“他第一次认为自己好像是错了”,我竟然以为这是觉慧所想。他的确有错。但儿孙不孝是他的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知道老太爷平时的言行过于郑重。可是,当你的孙子离家出走,哪个不会生气,哪个不会象征性的说几句“严词”?临终对觉慧觉民说着“要好好读书”,成家立业。谁的心中不恁的悲痛?这就是所谓的“封建”?这是老年人的心理啊……

一口气写了两个小时的我长舒一口气,我要歇歇……

最后,看完了《家》,说完了每个人,我想能否探讨一下《家》的深层含义呢?如果说我对人物性格的眼光还过于“毛躁”,那么,是否探讨这个就会好些?我努力去做。

文中出现过两种人,一种以觉慧、高老太爷为代表,是以自己为主的。他们不能忍受别人做逾越自己同意范围的事,他们以“我”为主。还有一类是以觉新夫妇为代表的,是以大局为重,努力让自己做的大家都满意的人。他们以“你”为主。那么,到底是以谁为主好呢?我倾向于以“你”为主。看过《家》,你不觉得他们夫妇很“伟大”?因为从这一点上来看,觉新夫妇似乎永远在为别人考虑,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说大了)。这样的人,会使人在焦躁中心宽,却容易因心事过重而遭人口舌。但是,这样的人,是否比不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一心追“新潮”的人好一些、伟大一些呢?!是的。是的,他们很累,可是做到别人都很好不是更好么?是的,他们也有不妥之处,可是他们不也在努力改变吗?他们也是没有“缚鸡之力”的。

我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管家的一个不能少。我们看《家》中有很多关于“忘记”的描写:外边战乱,里面打牌,牌让他们忘记了;周氏不一会儿就忘记了这个身世悲惨的女子;钱太太看见觉新,以前的事便忘记了,大喊起来;觉慧不久就忘记了这个女子……太多了太多了……为什么?为什么以“你”为主的人在他的前后出现过“忘记”二字(当然,除了以“忘记”褒义的意思出现)的时候要少得多?是因为他们心系社会,心系家人,心系……这仍然夸张了。因为要说社会,他们的确有些远。但这,却就是我要说的《家》给我的终极意义。若“你”不是世界,维和部队、红十字会不会出现;若“你”不是世界,奥运不会引人注目;若你不是世界,也许世界早已灭亡……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以“你”为世界,那么世上或许反而不好,但是,如今这样的人太少,以至于家庭、社会的不和谐、吵架太多太多。如果我,考虑一下他人,或许家庭真的会很和睦,世界真的会很美好。那么,自己身上背负一些事,心中承担一些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努力去做。作为激流三部曲,《家》也确实带给了我这样一股激流,这样一抹清新的味道……

不管怎样,我认为《家》可以是个好例子,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若现在我们仍拿70年前的眼光来看的话,或许会按巴金先生的原意来理解,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刺穿人的心,仅仅是痛,反而更加使人回味珍惜起自己的时光了。事事都有两面,我看了《家》,仅仅感想了这么多,但我觉得这些感想很有意义,对我的启示也很大。有一句话不错,就拿她来结尾吧: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蜿蜒的经历中成熟的。我想,看书,也是一种经历吧……

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后感,也许是因为压在心中的太多太许久了吧。

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四)

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巴金先生的《家》,但看完之后不由得佩服巴金先生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强大的感染力,读此书时,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了高墙门第里的悲欢离合。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满眼黑暗,社会中充斥着违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个异乡子女心心念念的避风港,相反的,家已经成了一个空壳,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填塞着封建制度的,还有那代人数不尽的悲哀。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直到看了接近一半的文章,都始终觉得他是一个懦弱的,被封建礼教所摧残的丧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见的傀儡之人。他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少时被私塾老师锁看好,在家又被双亲所宠爱,父母都暗中庆幸有这样一个“宁馨儿”,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学,甚至想去国外留学,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婚姻决策和家庭变故,我可以想象出来他的人生大道将是多么平坦。

然而命运不可能从头到尾只眷顾一个人,终于,在失掉母亲的重压之下,他获得一场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阄抓出来的,没有考量,没有思虑,只有荒唐,不尽的荒唐。 但他也终于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成的吧。可能一直到了瑞钰被命到城外生产的那一刻,他的心还是没有产生丝毫的想反抗的精神。瑞钰也终于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门的另一边,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他和她,还是隔着一道门。

这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妻子的死给他些许的清醒,他帮助觉慧逃离高家,并给予他鼓励,看到这时我很欣慰,他终于有了些许自己的想法。

而高家的另外两兄弟,确是与觉新有着背道而驰的性格,觉慧聪明勇敢,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喜欢自己的丫鬟鸣凤,也勇敢的去说,去做,但再勇敢的人,也难免被顽固的封建礼教侵蚀自己的人生,鸣凤被嫁给一个在年龄上完全可以当自己爹的“刽子手”冯乐山,仅仅只是为了让两家保持好的关系,鸣凤作为一个名门望族之间所固有的社交工具,一个牺牲品,最终选择以死来躲避这场灾难,鸣凤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她宁死不屈服封建的长鞭,即使已经遍体鳞伤。

觉慧在鸣凤去世之后,只是难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让这件事藏在心里,他不能为了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的杂志,始终是他努力的目标,他在充实的工作中逐渐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觉民相对于觉慧,显得更加执着且沉着。当他被要求娶别人家的小姐是,便跑到友人家去躲着 ,直到老太爷说不再谈论觉民婚配的事之后才出来。他对琴的喜欢和对封建礼教的厌恶也充分从这件事体现出来。

觉民和觉慧一样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最终是他们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真正的敲响这户家庭的丧钟。

高家的其它成员,就如克定和克安还有那讨人厌的陈姨太,他们整日装神弄鬼,先是以为老太爷驱鬼为由活活吓死了高家老太爷,又以避血光为由令瑞钰到城外生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瑞钰的死亡。克安阴险狡诈,克定穷奢极欲,不仅吃喝嫖赌样样行,甚至骗取妻子的首饰去买。他们伙同陈姨太,在高老太爷刚刚去世就闹着分家,他们所代表的,是的封建礼教和黑暗的社会制度,即使即将走向毁灭却仍然要给人最重的一击。

整个高家看起来井然有序,家庭成员们彬彬有礼,家庭和睦,殊不知平静背后暗暗涌动的狂潮随时有可能冲垮这座虚有家的空壳的建筑。偌大的高家万贯的家财,却没有人真正快乐过。

巴金所写的家,不仅是小说里的高家,更是那一代人的家,处在封建礼教濒临湮灭的边

缘的那一代年轻人,受着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思想免不了与大家庭顽固的旧势力碰撞出火花,此时,何谈家的温暖,那一代人的家,家已不是避风港,而是每个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牢笼,高老太爷穷尽一生去维持着高家表面的繁华,到头来却都是表面的盛兴。

但那一代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他们勇敢的反抗与斗争,最终造就了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