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以心境为话题的作文

以心境为话题的作文

以“心境”为话题作文

常扫心境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干净清洁的庭院,落叶越积越多、尘埃越落越厚,庭院便成垃圾场了。

人生也如此。一个人如不常清扫自己的心境,久了,财、色、利、赌、贪、懒等等,就会在心灵中在思想上积重难除,也就无从有一个宁静宽舒的心境了。

清扫心境,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就如同一股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等污垢涤荡干净,重奏清新、激扬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机勃勃。

孔子的学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一天3次清洗自己的心境,所以他很少犯错误,成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心境常扫的人,心灵才会时刻保持清洁光明。假若发现一点落叶与尘埃而没能及时清除,便是罪恶的开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要小看尘埃的淤泥,存得久了,就很难再清干净了。时下常见到某些执法者丢官下狱的报道,便是不常扫心境的例证。

懂得清扫心境,是大智;敢于清扫心境,是大勇。如果你扫除了心灵的欲念与烦恼,你便是个智勇双全的人。

读书的心境

我读书一向随心所欲的,视心情的好坏、心境的不同而阅读不同的书籍。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乐趣,在充实与欢愉中体味人生真谛。

关于读书与心境的关系,我比较喜欢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描述的:“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四季往往影响着人的心境,古人读书,竟与季节有关系。春宵一刻值千金,梨花新月,东风如惠,花香袭人,自是读诗歌散文的好时节。夏夜,晚风习习,星垂平野,月光如水,此时找几本科幻、历史小说或武侠小说来读,其乐也融融。秋夜月明星稀,桂香浮动,秋声四起,一册名著在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书卷多情,忧乐相亲,此中真意,不足为外人道也。冬天朔风劲吹,天寒地冻,一个人呆在家中,打开刚好可架在脚上的取暖器,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捧一本萨特的存在主义或老子的道德经,带着些许满足与倦意掩卷沉思,一种抑制不住的淡淡的怅惘和美丽的寂寞便会油然袭上心头。

对于白日里不断要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我来说,夜读是最常用的方式,四周寂静无声,全世界就好像只有自己存在一般,读书入微,另有一番深刻境界。我曾买过一本台湾作家羊令野的集子,在自序中有自撰的一副书联:日耕九百亩,夜读五千年。当然,联语中的“九百亩”不是指田地,而是指文稿纸的方格,即九百字之意。总觉得在平淡的日子里,能簇拥着每晚的静,有书香伴我左右,连梦都会因此变得绚丽而充实。

至于阴雨天,不论是春天的潇潇微雨,还是夏天的倾盆大雨;不论是秋天的绵绵细雨,还是冬天的瑟瑟冷面,都会无端地平添几分读书的兴致,风声、雨声、读书声混成一片,书趣与雨趣合而为一,情与境会,心与时同,不亦快哉?尤其是夏日骤雨初发或细雨连绵,淹没了尘世的喧嚣,带来了清新与清凉,有助于静心读书。对我来说,读书便是听雨听到字里行间之外、时间空间之外、人生际遇之外、得失荣辱之外。

我一直希望每天都有好的书来读,都有好的心境来读好的书,两者若兼得,“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环 境 ? 心 境

究竟是环境影响了心境还是心境创造了环境,一时难以辨明。

宠辱不惊,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云卷云书,这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吧,质朴却又高贵,看者不同,它的美便要随心境变化了。诗人可以看出“宠辱不惊”,品味“去留无意”,农夫或许正为风调雨顺而快乐,这同样的环境竟成全了不同的心。

试问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南方的小雨,细腻得可以让诗人们掏出心田最温和柔软的那一方净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场雨,又将江南的雨推至了温和、凄冷的极至。是这雨点叩击出了诗人们的情怀吗?不,是诗人的心成就了这绿肥红瘦的雨。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个游子的心境,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亲情的乡,这样的乡,又望断了多少远乡人的肠?从前是那么地喜欢这句诗,一个“更怯”,一个“不敢”,透露出出门在外者多少复杂的心事,这心境又让我们从中窥出了多少催人感怀的景啊!然而心境一旦变更,美景也就荡然无存。不知是哪位史学家,经多方探求,得知此时这位宋大诗人正在被贬偷逃之中,怯乡之情一下子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逃亡路上做贼心虚的紧张,这样的事实创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截然不同的情景,用东坡的话说,真是煞风景。

何以同是一样的物,成全出不同的心?何以同样的心,感伤着不同的景?何以同样一句诗,知其景与不知其景会得出天壤之别的感触?这就是环境与心境吧,相互扶持着,相互包含着,相互融合着。

环境是心境的家,而心境是打开这小屋的门;环境是一片让心境休息的沃土,而心境就是在这片沃土之上为我们开出的或平淡或绚烂的花。当行路人走过时,我们已难辨环境,心境。

快乐是一种心境!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快乐幸福而已。

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必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情去寻求小快乐,生活一定会更加充实。

曾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说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因为,人的一生无论怎样艰苦困难,都必须自己亲身经历,别人是无法代替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而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之时,才能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性格,才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的爱好和习惯,不要把快乐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快乐是自己寻找的。

学会快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其实每个人都有感情的波动,每个人都会有脆弱和坚强的一面,苦乐全凭自己的判断。每件事情的好与坏,各人自有各人的看法,各人自有各人的道理。

不是有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患得患失,顾前想后,那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这并不是说是个缺点或者是软弱的表现,但有时候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优柔懦弱的性情确实会使你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痛苦。

该舍得就舍,该留得还是应该留,不要即想留也想舍,那样,你永远会被这种思想负担所累,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

每天多给自己一点快乐的理由,不要为过去的烦恼所牵连。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去寻找快乐的手段和目的。

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自己认为这样做值得的就行了,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然后坚定不移地就朝这个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正确把握大方向,才能有心情去寻求每一天的快乐之源泉。

我没有什么超然的人生境界,也不想去追求什么人生的成功与荣誉,也不必去探讨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不敢说自己有着怎样高深的思想境界以及豪迈豁达的胸襟。

然而,我会用一颗纯洁的心灵,乐观的心情和善良的心肠真实地去对待,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可贵,领悟生活的真谛。

平时多给自己创造小机会,保持一种恬淡的心情,轻松地去享受人生的一些小乐趣就已足够。

人不可能每天都很快乐,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超越痛苦,然后,给自己一个微笑,你愿意与我一起享受我的快乐吗?

因此,快乐就是一种心境,而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因此,快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

心 境

最近看了一篇散文,是李国文老先生写的《人之老》。他在文中说到老的标准,认为:“人之老,应该是从心上老起来的。”反过来说,人即使年纪大了,只要心还年轻,那么他就不能算真老。我想,这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境。心境在是微妙又真实的东西,不仅能让你变老变丑,能让你变忧愁,也能让你变年轻和可爱。

喜欢看林清玄的散文,有篇记得很清楚,是“梨花的两种面目”。他有一位朋友,院子里栽种着一株梨树,新婚时写给林一封信,说道:“我真是爱极了院子里的这颗梨花,早晨醒来站在窗前看梨花落了一地,实在美丽非凡。”而有一天,朋友又寄来一封信给他:“每天抬头看到窗外的梨花落了一地,心里真是感到凄凉。”梨花还是盛开的梨花,同样的洁白如云,但朋友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原来是他经历了婚变,看花时的心境自然就不同了。

心境的变化来自于对生活的认识,既然不能相忘于江湖,那么做到心如止水又真是不容易。在岁月中行走,在感情中穿梭,心境的迁徙也就在所难免。同样是听雨,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段的滋味会断然不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风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年龄由小到大,经历由薄到厚,感悟由浅到深,心境不知不觉也由激到缓。情感的河流,有时的确载不动压在心中的惆怅。

生活的挫折和磨炼,可以磨砺人的心志。有的心由此长满老茧,坚硬得没有知觉,而有的心却依然柔嫩如初,敏感地触觉到那怕是细微的变化。大悲大痛后的平和和安定,则又是另一种境界。李清照晚年,由于对世俗无求,心态安宁,因此“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过去看书,是生活、抱负和梦想,而现在,则为消遣;过去游春盼晴天,现在则有雨最佳。即使寂寞也没有关系,还有木犀花相伴。浪漫虽然远去,但随意而在的闲情逸致,照样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又想起了网上情缘,心境的起伏在这里有了更好的注脚。我们聚于网上,是为缘,散于网上,也是为缘。相聚固然令人欣喜,离散也不应有过多的忧伤。但感情的潮水却由于心境的不同而涨落无序,生活因此阴晴圆缺,我们的身边就多了长吁短叹。如果我们把网上情缘比作一朵花,不同的人心中,就会盛开不同的花,不同的心境,花开的姿态也会不同。玫瑰花也好,狗尾巴花也好,其实只要在心中长过、开过,即使现在凋零了,记忆深处的那一份温情,也会于某个时候,乘着平静的心水时缓缓袭来。

有许多东西你能感觉得到,有许多东西你却感觉不到。就如月亮,你走,它也走,无论你感情的小舟驶向何处,无论你生活的空间有何变化,心境迁徙的方向,总会有着它洒下的清辉。我想,在这样的夜晚,即使你面对的是物是人非,也不必未语泪先流。

营造美的心境

青春,她热情、美好、纯洁、浪漫。青春有欢笑、有眼泪、有遐想。十四五岁、 十五六岁是多么美好的年龄,充满渴望,期待探索,什么都感到新鲜,什么都产生兴趣。青春应拥有美好的心境,那么怎样才能营造美的心境呢?

俗话说,境由心生。确实,心境的好坏,是由人的内在因素营造的。

学习时,心是重锤,锻打出学业的圆满;休闲时,心是彩蝶,酿造出生活的温馨; 奉献时,心是红烛,燃放光明一片;收获时,心是玫瑰,心花怒放,其乐无穷......

美好的心境,不取决于人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而取新决于人能否将自已的智慧化作无穷的力量,使自己的心境永远开朗。衡量一个人的苦乐,尽管有其客观的尺度,但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的精神充实,就会造就另一种崭新的环境,使一切都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人活着,应活得坦坦荡荡,从从容容,应活出一分乐观豁达的好心境。马克思说: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莎士比亚说:“旷达者长寿,忧伤足以致命。”心境的舒畅快乐是无价之宝,如果失去了快乐的心境,纵然是拥有名声、权利与财富,也绝不会享受到真正的乐趣和幸福。

拥有一份好心境,实在是一种气魄。不是么?好心境能化干戈为玉帛,能化疾病 为健康,能帮助你奋进,帮你解忧,长你志气。拥有一份好心境,就会拥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当然,好心境是由人格、品质、道德、学识、修养、才智和爱心***同营造的,它需要不断地用心去呵护,去调理,去滋养。一个斤斤计较的、或不学无术、或表里不一、或居心叵测的人,绝不会拥有美的心境。

好的心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活的沉重、学习的繁杂、日子的艰辛,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自己营造好的心境。这样,青春才会纯洁、浪漫,大放异彩!

豁达,是你一生所持的心境

很喜欢两句话:“宠辱无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那份豁达,是你一直在追求着的,也许,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达到那种高远的境界,但你既有了那追求,便也真懂了其中的奥妙……

因为豁达,你不必再为调职晋级苦苦争斗,自知平日里已努力做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或许也有不尽如人意,或许也有错误与疏漏。总之,尽力了,评说之事虽在旁人,却从不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累。因为豁达,你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这次会有偏差,还有下次呢,下下次呢!哪怕永远偏差下去,你不也少了诸多争斗的劳苦,而惟留下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境吗?那种感觉,自然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因为豁达,你会暂放下自己的处境,去维护一种公正,哪怕你所维护的是极少数人的观点与意见,也许会因此而使自己更为孤立无援,或者被人所睨视,但你执著地坚信着,公正最终是公正的!

因为豁达,整日里可以看到你笑得通红的脸,看到你无忧无虑的神情,看到你专注于学识的眼神,看到你宽敞明亮的心胸!

因为豁达,你从不羡慕虚荣;因为豁达,你真诚地赞许别人的才能;因为豁达,你从不掩饰你从农舍里走出;因为豁达,你有很多的朋友,他们也许无权无钱,却可以在你困境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豁达,你会为朋友的冤屈出证言,哪怕置自己于被误解被冤屈的境地;因为豁达,你爱着每一个善良的人,不管是街头修鞋的大叔,还是报亭里那个下肢残疾的年轻人;

因为豁达,你恨着每一个邪恶的灵魂,不管与你的利益是否相干,哪怕他的财权可以把你淹没;因为豁达,你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因为豁达,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机会。

……

因为豁达……

豁达,是宠辱无惊,是去留无意,是你一生所持的心境。

圣洁的心境

毕业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忘不了我们的政治老师——古老师。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块圣洁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心境。记得上第一堂政治课时,古老师夹着大大小小的书走进教室,我一看不由有些疑心,疑心她是个古板的人,因为不管是从她的姓氏还是行为,总给我这样的感觉。然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古老师亲切地对我们微笑着,我用孩子的目光发现,她笑的眼神很清秀,也很有神,在这目光中孕育着多少期望啊,在我求知的心里扎下了根。

日子长了,她讲的课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发现我们所学的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都被古老师用板书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给我们讲解,就连一些分析说明题的答案都是经过她细枝末节的修改,以便给我们更清晰的思路。最令我们感动的一次是学校发参考书,由于预定有误,我们班少了一本,古老师知道后,便把自己的那本给了我们班,而自己却用手抄的方法写了厚厚的六十多叶,当我们不解地笑她古板时,她却说:“抄一遍,等于详细地分析了一次教学提纲,以便给你们更好地复习。”我们听了,都不由得哽咽了。我深深地知道,这是一种心境,一种老师对学生伟大的心境。古老师,她不仅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因为她爱我们,也了解我们。

老师再认真,欠作业的同学也是少不了的,这已成为了每个班的问题。我也有过那么一回,还记得那天上课,古老师像往常一样清查我们的预习作业,我心里感到十分害怕,知道这回是逃不了了,其实,惩罚我并不怕,只是不想在班上当着全体同学丢面子罢了!然而,古老师清查完后,并没说什么,我正暗自得意,以为逃过了。谁知下课后,古老师把我叫住,问我作业。我知道在老师的心里,我一直是个心清如水的学生,而且从没拖欠过一次作业,便随意撒了个谎说是没带。她也十分信任地对我说:“别忘了下午带来。”我心里很内疚,但又十分感激古老师太体谅我们的心事了。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古老师常常看一些很厚的书,全是心理学等方面的书,难怪她那么了解我们,我不免又一次感动,是发自内心地,为我们老师的心境而感动。现在,古老师虽然不教我们了,但她那慈祥的面庞会永远在我面前浮现,谆谆的教诲会永远在我耳边萦绕。因为我知道在古老师的心中,有一块圣洁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心境。

心 境

有时需要一种心境,一种可以与自然真诚对话的心境。

我想起了陶渊明,他定然躺在一张破席上,轻轻吐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然后睡去,去梦他的世外桃源。何等洒脱、自然。他是一个把心灵交拖于自然的人。

境由心造,五柳先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与自然对话的心境。

我也需要这样的一种心境。在微雨的时候,静静地走在小巷中,看秋雨浸湿红润的枫叶。

不打伞,敞开衣襟。让雨侵入五脏六腑,让心灵接受一次自然真诚的洗礼。

心境因此而变得平和宁静。

心止如水,一种状态。

还记得彼得?潘的“永无乡”吗?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与自然交流的虚拟场所。

趴在阳台上看天的时候,心境特别明朗,静静地在心里咀嚼着优美的词句:“置心于何处,无何有之乡,藐姑射之山,望之在近旁。”意境幽怨。

我常常想去流浪,到空间的终点,有多远走多远,去看大自然的风韵;金黄的油菜花田,高耸入云的山峦,云雾缭绕的林间,还有恢弘寂然的大漠……,与小鸟讲述自己的心情,告诉黑鹰我相信它是永生的,俯在大自然的耳朵旁,让它知道我心里充满了对它的敬畏和赞美。

我真的想去流浪,到时间的起点,追寻远古的自然风,去看宋时繁华的江南,唐时风靡的皮影,汉时古老的城墙,秦时苍冷的明月,轻轻地聆听大自然的耳语,在心里默默刻下大自然曾经的辉煌。

一种别样的心境。

然而这不是心灵的堕落,这是心灵是升腾。

我常常想起一位散文作家的文字:在我心灵的殿堂里,我为她(自然)加冕,让她坐在我的王位上。因为她是我的女神,雍容,典雅、高贵,圣洁。她热爱自然,虔诚地与自然对话,就如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朴实圣洁的心境。

境由心造。

让我们都有一颗真诚的,能与自然对话的心境吧。

音乐是一种心境

音乐是一种心境。当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如何对交响乐、奏呜曲、室内乐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这样对他们说。

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当清澄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从中飞逸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诉说一个流亡者的孤独,诉说爱情带来的惆怅,还有那莫名的、却永远弥漫的大乐队轰然作响,当铿锵嘹亮的号角音调震撼整个大厅的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那股英雄的豪气?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理想,人类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头,猛击在命运布下的锁链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罗斯农民的曲调,他是在告诉你,那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多么深重的、三套马车印下的辙迹。舒伯特也把一个独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树的绿荫间,你看到他吗?别闭上你的心扉,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音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境。

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对上帝齐声的赞颂和祈祷,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灵魂会因之震颤,也会因之归于安宁。于是,在一座座或简陋如石窟、或华丽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荡起和谐庄重的歌声。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会惊异地听到迥然不同的祈祷和赞颂--强劲的律动、狂热的嗓音、混杂着爵士乐的布鲁斯音调……人群也不再是低头下跪、喃喃念诵的人群,而是无数向天空挥动着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无数张渴望自由和欢乐的、热切的面孔。巴赫在他的赋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幼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音乐是你自己的心境。

在拥有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这么多的朋友以后,在穿越了历史的隧道,把无数充满了爱与恨的旋律装满行囊,这个时候,音乐就是你自己的心境。

一个男孩告诉我,曾有一个黄昏,他和一个女孩静静地坐在湖边。只想坐坐,看看夕阳,不说什么。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船歌》。他说,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让人只想依偎到一种温柔中去,于是--他后来有些怪怪地笑着说--爱情,主宰了那个黄昏。隔了很多日子,他再一次听到那首《船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种让人不能自已的感觉了,为此他失落了好一阵。这个男孩选择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日子,也很特别。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刚刚还睛朗如少女面庞的天空,只几秒钟便昏黄得可怖,卷着灰沙的狂风呼啸着钻进所有的门窗、楼道,到处是乒乒乓乓和措手不及的人们惊叫的声音。这个男孩从容不迫地把《命运》磁带塞进录音机,然后提到门口,旋到最大的音量,按下了放音键。刹时,整个楼里灌满了这伟大的、压倒一切的声音,窗外弥漫着的沙和东倒西伏的大树,也都变得非同寻常的壮观。那以后,他很久不敢再听《命运》,唯恐丢失记忆中那惊心动魄的体验。

这一幕幕体验犹如一幅幅画。有时候我真恨自己不是个画家,否则,我会用油彩把那种体验记录下来。比如听肖邦《雨滴》前奏曲时,我“看”到的--雨中繁茂葱翠的草木,乡村修道院屋檐的一角,那只淋湿了的、静静悬挂着的钟……还有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上,清冷的晨风中升起的朝霞,地平线那边一架马车的剪影,赶车人悠长婉转的歌声……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诗人、画家、舞蹈家。

一位指挥家在一次排练中对他的演奏员大声说:“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你的心里!”我想,他的意思是让这位演奏员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进入一种心境,这样,他的琴声才能称之为音乐。同样,对我们这样听音乐的人来说,进入一种心境也是极其宝贵的。别怕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之类的名词,那只是作曲家所选择的、表达他们心境的某种形式而已。什么时候,你同这些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成了朋友,什么时候,你听见了他们在音乐中向你诉说的一切,什么时候,你获得了涌遍全身心的、无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绝对是一位听音乐的内行了,因为你找到了他们的心境,也找到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