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什么是描写方法?

什么是描写方法?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描写方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衬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侧面的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他迈着步子,大踏步向前进。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他诚恳的说:“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他皱着眉毛,一种厌恶的神情。神态描写也叫表情描写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体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一、设喻描写。 即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的描写。用这种方法去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使事物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如梁衡《夏》中的一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段文字,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设喻的好处。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它可以使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看了这样的描写,谁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正来源于恰切新颖的比喻。

 二、白描。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统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烘托描写。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是表现那种非常抽象、不但白描困难、设喻也不易讲得明白的事物,这种烘托描写就更有用武之地了。请看朱自清《绿》中的一段: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出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草与绿叶,那似乎又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要表现的是梅雨潭水特有的那种神异难言,令人惊诧的“绿”,这种抽象的事物是难以通过直接描写表现的。作者通过对大家所熟知的其他色彩的描写,烘托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读后使人觉得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就在眼前。

 四、动态描写。即化静为动的描写。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鸣。孔孚在《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 ”

 佛是静坐的,就是生长着的绿苔在人们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听”“爬”“跌”“侵”等动词,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动态的了。而且互相之间还有了某种默契似的,这就把清净无为的佛界和嘈杂纷呈的尘世之间互相沟通起来了。再如徐迟在《祁连山下》中,是这样描写敦煌壁画的:他一进这洞窟,便掉进了染缸似的,整个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奔马在四周跳腾。天鹅在空中打旋。花草失去了重力而浮动。蛟龙和人一起飞行。热烈的红色调子是基调。千万种色彩旋转在他的周围。

 作者把壁画上的景物,用动态的文字加以描写,逼真地再现了奔马、天鹅、花草、蛟龙种种的姿态,使静止的画面栩栩如生。

 五、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写。描写的时候,往往不只如实记写所见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补充描写的内容。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如:

 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案,挖出石案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漆漆地流出泉水。石桌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或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例,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吴伯箫《菜园小记》)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写石窠,说它“像童话里的宝瓶”,便是想象的因素。它使我们联想起记忆中许多关于“宝瓶”“宝葫芦”之类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对石案的感受,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六、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描写时有时是较为客观的,有时却不免带有主观的色彩,掺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如: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

 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觉怎样,只那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灿然的灯下,红绒般的瓣儿,重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

 这时不知是‘花’可怜,还是‘红’可怜,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 “红得异样的可怜”“滞人的意味”,都是从感觉上说的。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以上简要介绍了描写的几种方法,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还可以白描;不仅可以写所见,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动形象的印象。另外,什么地方要描写,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决不能随心所欲。过多的描写、过分地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内容的表达。恰如其分的描写,求得真实自然,才是我们要求的。

 环境描写的方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情感写环境

 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环境描写要和这种情感协调一致,否则,就要闹出笑话。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天冷了,下雪了,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渲染了一种凄惨气氛和哀伤的感情,这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一致。

 有位小朋友写作文《祭扫烈士墓》安排了下列环境描写:“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清风吹拂着路边的鲜花,鲜花向我们微笑,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歌,像是用歌声欢迎我们……”这就与祭扫烈士墓应有的庄严、肃穆气氛不协调,是不应该的。

 抓住特点写环境

 当文章有必要环境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例如《草原》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了小丘,走到哪里都会给天边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环境描写,只有草原有,山区、丘陵、沙漠等就不可能有。这里的环境描写抓住了大草原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并与文章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根据文章的重点写环境,与事情发展无关的环境不写

 环境描写是为事情的发展服务的,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根据文章的重点写环境。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冲锋的队伍被压在一个小土坡平面上,抬不起头来。”这一环境描写,揭示了炸暗堡的重要性,与事情发展密切相关,不写不行。

 课文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也是这样。许多小朋友读了课文和别的文章,感到环境描写好,就不管需要不需要,在作文中都安排了环境描写,这是小朋友们常犯的毛病之一。例如“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清风吹拂着路旁的小树,小树向我们招手,树上的鸟儿喳喳地叫……

 我匆匆忙忙地赶赴学校,还迟到了。”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上学迟到无关,不应该写。如果写高兴的心情或令人愉快的事,配合这样的环境描写还可以。

 要写出事情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变化

 随着事情的发展,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是这样。潜伏部队刚一摸进“三九一”高地下的山坳时的环境是:“前边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哨阵地,不但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的声音都能听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是更容易看见我们。”

 随着战斗的激化,环境就发生了变化:“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草毕毕剥剥地响“,“火苗子趁着风势乱串,一团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地熄灭”。环境的变化有力地表达了邱少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环境描写有的放在文章的开头,有的时候放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时候放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的分散在文章的全篇。到底放在什么地方好,要根据事情发展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

 记叙文描写方法及作用

 一、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

 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四、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注意四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4.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要点: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并且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注意:群体描写+个体描写。

 记叙文的作用

 一、怎样分析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分析一句或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

 1内容上:

 ①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②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③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⑤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

 ⑥交代记叙文要素。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2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③巧设悬念④伏笔、铺垫二、怎样分析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分析一句或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

 1、内容上:

 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

 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2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三、分析一句话(或一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先看这段话在文中位置)

 1、如果这段话在文章开头,则分析:

 ①总领全文②统摄全篇③开起下文④伏笔铺垫⑤巧设悬念

 2、如果这段话在文章中间,则分析: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绝大多数情况是这种作用,其他作用极少见);

 ②总结上文③领起下文

 (注意:分析文章中间段的作用,往往是只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考题问这句话在

 内容上的作用,可能是:a点题。b抒情议论,揭示中心。c抒情议论,由物及人,由

 物及理,由事及理。考中间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的题极少见。)

 3、如果这段话在文章结尾,则分析

 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四、什么叫照应?

 如果考题上让分析前后两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那么,这两句话一定是同写了一件事

 (一个景)(一种情),它的作用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