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也谈乡土文学的“新”

也谈乡土文学的“新”

也谈乡土文学的“新”

●?田?秀

一提到乡土文学,就会有人马上想到中国的乡村,以乡村为文学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就是乡土文学。我认为这只说对了乡土文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面却没有人去认识它。是不是这一面不存在呢?不是的,乡土文学,作为有别于其他文学而独立成文学的一种,就存在。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从这个理念去想乡土文学,以乡土为故乡的农村人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才是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前的黄土地上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农民,现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而流向全国各大城市,而成为事实工人的农民工,这一群体作为文学创作对象,以及他们的后代为文学创作对象的乡土文学作品,就成了乡土文学的另一面。有人称之为“新乡土文学”。

? 这个“新乡土文学”究竟“新”在哪里?不妨,我们去看一看新近出版的,而且颇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乡土小说。它们如《望春风》(格非著)、《人境》(刘继明著)、《大风》(李凤群著)、《陌上》(付秀莹著)以及陕西当代著名的作家贾平凹的新著长篇小说《极花》等等,给我们呈现了千姿百态的乡土长篇小说。特别是象格非、刘继明白、李凤群、付秀莹等以及当代乡土文学赋有盛名的李娟、舒飞廉、沈书枝、邓安庆等的乡土散文创作等诸多新乡土文学创作理念,较之以往均有所突破。

? 我认为就是这些方面的“新”。特别是四川的川东北出现的“乡土长篇小说系列",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出现的“乡土长篇小说系列”,等等方面,基本上把作家的笔从原来着眼点固定在黄土地上某一地方拉出来,以主人公活动变化而不断移动自己的着眼点,这些小说的大背景不再仅仅足限于农村社会,而随农民进城而进城了。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二个“新”。

? 有人认为这不算“新”,他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当代文学中的早期乡土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陈奂生进城》中,作家高哓声就将陈奂生的农村背景通过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而移动到了城市为其小说的社会背景。然而,举这个例子的人,万万没有看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部小说里虽然有城市背景,但不是主要的社会背景,它是作为展示陈奂生这个人物个性的一个方面而特意设定的,而不是小说社会背景的主体部分。所以说,还没有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理念。这都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还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脱离农村那块黄土地,“进城”只是短时间的停留,更不是到城里住下来,成为事实工人的农民工。

? 特别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作家们,他们因自己生活经历关系,其文学创作着眼点落笔于当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这类文学作品中,不单纯只写农民工,大凡与农民工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非农民工也会成为他们的写作对象。所以说,这就为乡土文学的“新”注入了实质性的“新”了。

而在创作手法方面,较之以往的乡土文学也有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对以往的乡土文学创作手法上存在最大限度的突破,基本打破了乡土小说的故事性的传统写法,更多的是对散文手法的大量采用,形成了新乡土小说散文化,有的喜欢采用外国电影那种“蒙太奇”的手法而平行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其结束部分,也不再是传统的结尾方法。这也成为乡土文学的“新"的特征之一。

? 我的说法是否有理,还待大家去研究研究。其实,乡土文学的“新”表现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乡土文学首先应是文学”,以农民工为主体意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别于过去乡土文学意义上的“新”,是城乡结合带上的“新”。而这种“文学”有着文学意义上的“典型性”,而不是新闻通讯意义上的“典型性”,只有这样,才能有乡土文学的“新”等等问题,我暂不忙于理论。以后,再说。

2016.12.25.于浙江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