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文学要求、常见样式、表现手段及意义 09初教(1)班 王鹏起 44号
年 龄 特 点
年 龄 阶 段
年 龄 特 点
文学要求
常见样式
表 现 手 段
意 义 及 功 能
生 理 特 点
心 理 特 点
社 会 化 程 度
婴儿期(1 — 3) 幼儿期 (3 ?— 6、7)
1.婴儿期是孩子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a.身高增长,体重增加,脑重量相当于成人脑的2/3
b.婴儿脑皮层增厚,皮质神经细胞不断扩大皮质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
c.抑制能力差。
2.动作发展和他们身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3.到了幼儿阶段有了初步的独立能力,能做出比婴儿更复杂的动作。
1.婴儿心理在各方面都有了重要发展,语言的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2..思维的初步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萌芽,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随意性出现。
3.无意注意在发展,有意注意在萌芽,处于婴儿时期的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
4..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随意性的间或出现。但由于处于萌芽状态,心理活动还受外界刺激和动作直接制约的,婴儿无意注意在发展,有意注意也开始出现萌芽。
5.
2至3岁儿童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的愿望。
1.婴幼儿的社会化程度还是很低的。
婴幼儿处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处在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因此,婴幼儿的社会化程度还是很低的。
2.婴儿的人际交往范围很小,交往的关系也很简单,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作为成人的父母。
1,游戏性
2,趣味性
3,直感性
4,幻想性
1,儿歌
2,幼儿诗
3,短童话
4,婴幼儿生活故事
5,动物故事
6,短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7,寓言
8,幼儿散文
9,科学作品
10,幼儿戏剧
1.拟人.
a,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人
b,直接把物写成人
c,人直接跟人对话
2.夸张
a对比夸张
b,连珠式夸张
c,反复式夸张
3.反复
婴幼儿文学主要有四种功能:
1.愉悦功能
2.认识功能
3.教育功能
4.审美功能
1.幼儿期的身体仍在迅速地发展,但较前一年龄阶段相对缓慢,脑的重量继续增加。
2.脑的功能也不断趋向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能力都有所增强。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随意地独立行走和用手摆弄物体两个方面。
1..注意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形成。思维以形象思维,也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
2.幼儿的想象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便现在:首先,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但有意注意也有初步发展。第二,幼儿的想象与现实混淆,也易脱离现实。第三,幼儿的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情感还是很不稳定的,直到幼儿晚期,稳定性已有所加强。意志在3岁后逐渐发展,个性形成,但未定型,仍有很大的可塑性。
3.自我意识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1.到了幼儿期,儿童的人际关系交往因为语言的发展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加强,范围扩大了。
2.游戏活动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儿童社会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幼儿接受了更多的社会思想,有了许多新的社会情感体验,也学会了一些初步的处理人际事务的能力。
3.从感情上看,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萌芽。
4.在道德判断方面,能逐步摆脱婴儿时期的那种情绪性,具体性和暗示性,能初步从社会意义上赖判断道德行为的好坏。
1,游戏性
2,趣味性
3,直感性
4,幻想性
1,儿歌
2,幼儿诗
3,短童话
4,婴幼儿生活故事
5,动物故事
6,短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7,寓言
8,幼儿散文
9,科学作品
10,幼儿戏剧
1.拟人. 在婴幼儿文学作品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a,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人
b,直接把物写成人
c,人直接跟人对话
2.夸张
在婴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对比夸张
b,连珠式夸张
c,反复式夸张
3.反复
婴幼儿文学主要有四种功能:
1.愉悦功能
2.认识功能
3.教育功能
4.审美功能
童年期(6、7 — 11、12)
1.儿童到了童年期,身体发展仍然a.身高体重较以前显著增加b.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c.皮质对内脏的调节作用有所增强,并且更有规律。d.思维进一步发展
2.大脑的发展对于儿童阅读赏儿童文学则有着直接的作用。
a.脑重量已接近成人,脑重量继续增加。器官都在不断地发育。
1. 大脑的发展,对于儿童阅读欣 b.额叶显著增长,个体各组织和。
c.脑的功能也在不断趋向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能力都有所增加。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一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发展。
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步形成。
4.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1.社会化的核心是人际交往。
2.儿童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发展,逐步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童年期儿童的社会交往尽管出现了一定的自觉性,但仍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同学交往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
1.浅显性
2.真实性
3.趣味性
4.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样式
1.儿童诗
2.故事
3.小说
4.科学幻想作品
5.童话和语言
散文
儿童期儿童文学的常用手法
1.写实手法
2.夸张手法
3.幽默手法
1.认知作用
2.教育作用
3.娱乐作用
4.陶冶情感作用宣泄作用
(11、12 — 14、15)
少年前期
1.少年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
a.在少年性成熟开始,性器官和性机能发展非常迅速。
b.骨骼增长。
c.肌肉组织更为紧张。
2.身体发展迅速.
3.由于神经系统的发展,少年的脑重量一接近成人水平。
1.学习上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在兴趣方面少年的兴趣范围扩大了。
3.在注意方面,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分配能力有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4.少年的思维水平有了较显著的发展。
5.在情感道德方面,与童年期相比,少年期的孩子更为深刻、稳定和自觉。
1.少年社会化程度的最显著标志是“成人感”对社会有了更大的适应性。
2.少年期与儿童期比较,他们在更高水平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少年对社会交际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3.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1.真实性
2.深刻性
3.新奇性
艺术性
1.诗歌
2.小说
3.童话
4.散文
5.科幻作品
剧本
1.写实手法
2.夸张手法
3.幽默手法
4象征手法
1.帮助少年前期的少年全面真实地认识,思考社会,自然和人生。
2.教育少年前期的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纪,使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中的飞跃。
3.培养社会正义感。
4.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高尚的美感。
宣泄不良情绪,排遣情感负荷
少年后期(14、15 — 18)
1.少年后期是人身体发育基本成熟的时期。
a.个体性成熟过程已经基本完成,生长发育的速度较少年前期减缓。
2.这一时期少年的神经系统和机能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稳定,动作也更加协调。
1.少年后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
2.少年后期的少年智力发展已基本成熟,并且有鲜明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3.这一时期的少年在注意发展上一般已达到成人水平。注意的集中性和确定性有所增强。
4.在记忆方面,由于理解能力的加强,记忆发展仍处于上升趋势。
5.少年后期的少年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开始形成。
6.情感仍在进一步发展。
1.道德意识形成。
2.世界观初步形成。
3.理想初步形成。
4.在以上条件下,初步形成了人格
1.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深刻性
2.抒情性
艺术性
1.诗歌
2.小说
3.散文
4.报告文学
5.传记文学
1.写实手法
2.夸张手法
3.幽默手法
4象征手法
1.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人和自然,认识艺术本身
2.建立起社会的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
3.激励他们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奋发向上,处于确立人生观的关键时刻
4.宣泄不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