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子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子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 散文 ,那么同学们在做 句子 赏析时需要注意哪些东西呢?我整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 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句子赏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题目所示,写的是两个天地的生活,两个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百草园有这样一句叙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或者会被指为不合逻辑。然而,这是鲁迅特意使用的;如此用法在别的作品里也出现过,比如小说《孔乙己》的结末有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死了?是说孔乙己在他被打折了腿的困境中必死无疑,?大约?指的是并未得到确证或实信,全句意为:估计孔乙己一定是死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句,亦与此仿佛。?似乎?一词,用来说明离开百草园已经多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恐怕记忆不真;?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用来表述百草园留在记忆里的印象确实如此。这样说,没有什么违反逻辑之处,正像?诸事齐备只欠东风?的说法并不受逻辑的指摘一样。

 既然在记忆里它?只有一些野草?,并没有引人入胜之处,为什么又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呢?

 这里,千万不要看漏了?那时?两字。?那时?自然是童年时期。但是,我们如果据此说,从 儿童 的眼光来看,百草园是富于生活乐趣的,那不免是一偏之见。让今天的儿童到百草园去,大约不会感到乐了。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就因为?那时?是鲁迅的孩提时代。?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那时,按照?读书人家的家教?,?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忽然想到》)在这种状况下,宅子的后面有个百草园,虽则是荒园,也就成为幼年鲁迅流连忘返的乐园了。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下文所作的描写里,还叙及见到过不少昆虫,还有飞鸟。?只有一些野草?之说,是否失之于偏狭了呢?不是的。所谓百草,是相对于百花而言的,这个园原是荒园,只是任其生长野草,并不 种植 花木,更无名花异卉,因此不以花园为名,而称之为百草园。至于园内有昆虫飞鸟,那是流动出没其间,并非固定不变的。说它?只有一些野草?,示其不植花木,说明荒园的特点而已。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 故事 听。

 关于这篇散文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应当怎样理解,曾有种种说法,大别之,则可分为无寓意、有寓意两类。有的研究文章说,它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童年事情的记实,记长妈妈用一个迷信故事来吓唬小孩,好让他不要到?长的草里?去玩。如果真是这样实叙?吓唬?,何以写了三个自然段、四百多字,占了写百草园那部分文字的三分之一?鲁迅惜墨如金,该不会把文笔花在这样的枝蔓上吧。有的研究者认为故事有?深刻的寓意?,说:?这个故事给他很深的印象,启发他认识?做人之险?。这都是从童年的心理写出的,与后面对照,突出了给他深刻印象和教益的,是劳动人民讲的 民间故事 传说 ,而不是书中的封建教条。?教益何在?据说是在于它?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但又说,美女蛇之终于未见,说明着?教训?也不可靠?。(上海师大中文系编写组:《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第198页、第2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如此一来,?深刻的寓意?有也若无,那末这个故事又何必写进去呢?说者曰:?飞蜈蚣?得不到,?教训?也不可靠,这对前述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含有批判之意。?(见前书第202、203页)说?深刻的寓意?在于批判?迷信成分?,固然不失为一种见解,可惜这位研究者又自己否定了:?童年的鲁迅还不可能对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批判,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当然不会强令?童年的鲁迅?进行什么?正确的分析和批判?,但是既然?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鲁迅又怎么会把批判迷信的?深刻寓意?贯注于本文之中呢?搜寻寓意,结果未能自圆其说。

 我们不必从美女蛇故事本身去研究它的寓意,而应当从鲁迅何以要把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记在回忆性散文里来作探索。长妈妈不识字,当然没有看过什么书,但她把听来的故事,讲给童年的鲁迅听,而入塾以后的鲁迅,极想了解?怪哉?的来历,塾师却怒而不说。这是一个对比:三味书屋只让学生读四书五经,连古书上有记载的?怪哉?故事也不许问,由此反衬出不识字的长妈妈倒是懂得小孩子好听故事的心理的。

 自然,长妈妈所讲的故事,并不见得有多少积极意义。不仅美女蛇故事,《阿长和〈山海经〉》里所记的故事也是如此。鲁迅只是挑一个与本文记载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有关的写在这里罢了。然而,长妈妈所知道的,无非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又何能苛求?若说美女蛇故事有消极成份,则?怪哉?还有因果报应呢,鲁迅却辑入了《古小说钩沉》。是的,《古小说钩沉》是辑录小说研究史料的书,并非儿童读物,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对象要比《古小说钩沉》宽得多。但是鲁迅已经说了:?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二十四孝图》),我们可以仿此而说:鲁迅那时有什么故事可听呢我们看鲁迅介绍百草园的时候,不能忽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看四百多字的美女蛇故事时,也同样不能忽略那时?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研究者不可忽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的塾师,在散文中不书姓名,只称?先生?。介绍这位先生时,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根据这?极方正,质朴,博学?几个字,有一些人判定这先生为?维护封建 教育 制度的腐儒?,并被指为用的是?反语?。如果真是?反语?,我们就得问一问:这是谁使用的?反语?依文章看,不外乎两者:一是鲁迅?听到?别人用,因此也这样记了下来。然而,记下别人的?反语?,又不表示自己的态度,这种?反语?所要表达的正面意思该怎样使读者领会?二是鲁迅自己在使用?反语?。可是借别人的评论来作自己的?反语?,也得有所暗示,否则读者也难以明白。何况,对一位塾师,用?反语?进行讽刺,在当时也毫无忌讳,何以要曲折到令人看不出它的?反?来?我们知道,把鲁迅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话,甚至把他的一些不合今之评论者意见的话,加上?反语?两字,是极为省力的做法,然而这样做恰恰也?省力?地破坏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不是反语,就是正面的说法,于是有人便从颂扬的角度来理解。鄙见以为,颂扬自然是有一些的,但并不完全是颂扬。我们不能以今例古,把这句话理解为政治品质、道德作风、学识之美的崇高规范。鲁迅闻之于别人,也许别人是有如此归美之意,但鲁迅使用时,却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来说的。

 先看?方正?一词。这个词,与明初的方孝孺有点关系。明太祖在位时,方孝孺被蜀王世子聘为师傅,讲的都是儒学。蜀王把他的书室题作?正学?,所以后人称他为?方正学?。明成祖夺了皇帝位,方孝孺不肯为他草拟诏书,结果被杀,还连诛十族。方孝孺的方正,特点也就是硬气到迂不可及的程度。

 说及方孝孺的方正,当然不是说凡以方正论人必与方孝孺相同。但人们使用这个词时,也总是包含了?方正学?中的某一意思,比如?不知圆通?之义,或者还有谨守规矩之类的意义。

 鲁迅使用的?方正?,并非褒义词,当然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质朴?之有褒义,是不必怀疑的。

 ?博学?,一般说,自然是学识丰富之谓。但因人们所?博?的?学?各不相同,未必全有称誉的意思。鲁迅说:?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三味书屋塾师博学之称,原因亦不会超出?空手点完了?四书?之类。

 即使如此,这样的塾师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多得了。我们固不应诬之以恶,也不该随便加上溢美之词。

 4、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入学时行礼如仪而又别无一物。?扁和鹿?本是书房中间的陈设,并非专备学生行礼而设。因此,就不能说,这幅画是用来代替?孔子牌位?、教育学生求禄的。这样的教育内容未必没有,但不在这幅画上。把这画看作专门教具,乃是出于某些评论者的想象。

 总之,我们不必对此去探求什么微言大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不能任意变易事实,只能从记忆里抄出来,如实叙说。也许有人要问:散文也有取舍,鲁迅为什么对这些东西取而不舍呢?答曰:鲁迅要写出清末的书塾生活,略去了这些东西,也就减弱了对书塾生活的写实了。

 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的时候,?先生自己也念书?。文中记下的是?铁如意,指挥倜傥几句。鲁迅紧接着写道:?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原先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塾师读的是什么文章,近年才有人查出,是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编入江苏江阴南菁书院出版的《清嘉集初编》。于是,就有人探究这一篇是否称得上?极好的文章?。也就是说,鲁迅在这里有没有讽刺的意思。

 有的同志认为,?先生?不读八股,而读辞赋,可见他漠视利禄。

 有的同志发出驳难,说:?他读的律赋,虽不是清代规定的科举试体,却曾是唐代的考试项目。更重要的是,所谓?豪情胜概?,不过是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李克用,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凯旋而归时的得意忘形的情景罢了,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呢他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神往心醉,怎么能说明他对功名富贵全然不放在心上呢?(孙慎之:《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见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鲁迅作品教学初探》第25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这种驳难,未免责之过苛。就说律赋是?唐代的考试项目?吧,我们很难相信清末的寒儒读了律赋准备去应唐代的考试。如果说,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不把清末当作唐朝,那么在另一点上则要避免把清末看成现代。清末有人写了李克用在唐末?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凯旋?、置酒高会,就要一笔抹煞这样的作品吗?老塾师对刘翰的赋读得入神,就判定他有?立场感情?问题,恐怕是以今天的要求来苛责前人吧。要知道那时中国连《天演论》也尚未出版呢。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是就?先生读书入神?而言的,不必把它看作讽刺语,也不必把它看成赞扬语,总之,我们不必看得太实。

 6、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这些话,写出了封建教育不能束缚住儿童的 兴趣 爱好 。

 影写绣像之外,?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些,当然令人想到前文记叙的溜到书塾的一个小园里去?捉了苍蝇喂蚂蚁?。然而这种不是游戏的游戏,却被称为小园里的?最好的工作?。书塾里偷得片刻闲暇,却只有这样的活动,岂不使人摇头!相比之下,室内的影写绣像、做指戏便是?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二十四孝图》)的行为了。

 鲁迅写这一些,也如同《二十四孝图》里所说,如此?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乃是?给我们记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赏析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 方法 ,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

 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

 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下页更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