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崇尚文化尊崇读书人,书香门第是对一个家庭最高的褒奖,读书人文化人令人尊敬,所以在旧时大门上的“门对儿”几乎都重复这样十个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些人家索性镌刻在大门两旁。
时至今日,无论商品大潮如何上翻下滚,培养孩子读书的观念始终不渝,“书香”依然是世间最让人艳羡的“香”,在书香面前,什么花香、酒香、肉香都要退避三舍逊让几分。程颐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才子,他从小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解缙家对面是一家财主,门对富豪家后院的竹林。大年三十早晨,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以读书为标榜。
粉碎四人帮以后,书店每每来了新书人们常常要排队购买。但如今,书店门可罗雀。笔者目光所及,很多人是有钱,但是很少光顾书店。
自从改革开放,人们的工资里有了书报费一项。可是好多人,临到报销是托门子、拉关系,开几张买书的发货票,充作门面。
要读书,首先是藏书。说起来国人的藏书,让人汗颜。2006年,我国人均拥有藏书量为0.39册。上海的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多,为4.48册,安徽省最少,人均为0.15册。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公***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上获悉的。这组数字虽然陈旧,时至今日我想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看过一幅漫画:有人将“新华书店”的牌子中的“书”字扛走了,换了个“酒”字,倒也切中时弊。
解放以后,八路军进城先在显要之处建邮局和书店。十分不明白现在一些县城,书店是退避三舍,羞于见人。有些书店是名存实亡,鲜有像样的图书。余以为书店是衡量一座城市的品位的尺度。一座没有像样的书店的城市,是一座废城、一座废都。
那时曾流传一个笑话:说是有人到书店买书。对服务员说:“同志,有白居易的诗集吗?”
服务员说:“没有,我们只有白乐天的诗集。”
“那我不要!”
但是如今书店举步维艰,只有武侠……白乐天投笔从戎耍起了大刀!
对藏书的破坏,无过于文革。很多家庭藏书付之一炬。其中不乏,至今按页论价的宋版书。当然就更谈不上读书了。
后来改革开放,许多工厂建立了图书馆。学习之风气遍及全国。但是后来国企改革,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一组数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有关人员介绍,“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两馆建设项目”,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各地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事业经费都有明显增长。2005年,各级图书馆的财政拨款达27.7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一倍;人均购书费为0.457元,比2000年增长59%。
2006年,全国公***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为0.508元。最高的是上海,为7.904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0.081元。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透露:目前我国公***图书馆仅4亿册,人均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图书馆一年的公***经费,人均不足0.3 元。
2008年,广东省公***图书馆总藏量3995万册,落后于上海(6394万册),居全国第二;江苏省公***图书馆总藏量3796万册,居全国第三;浙江省公***图书馆总藏量3179万册,居全国第四;山东省公***图书馆总藏量3141万册,居全国第五。
2008年,广东省公***图书馆人均购书费1.3元,落后于上海(7.61元)、天津(2.8元)、北京(2.13元)、浙江(1.53元),居全国第五。
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在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