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从春联联想到

从春联联想到

一、由春联到的……

我国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记载:“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由此可见,春联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一早,我欣喜地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提着小桶、拿着春联和小刷子,正在我居住的小区每个楼单元门上贴春联。他们一边往墙上刷胶水,一边拿着春联细心地找准位置往上贴,我不由得驻足观赏起这动人的画面。像这样的贴春联我们社区也是有年头了,不过,我这还是头一次遇到并亲眼看到。为了给居民点缀春节的喜庆气氛,烘托社会和谐、安定温暖的氛围,我们社区服务人员在默默地做着奉献。看似这么不起眼的事情,其中却蕴含着多么大的寓意呀。

大红的春联的跃然墙上,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信息:春天就要来了,寒冬就要过去了。春联给我们以新的气象、新的开端、新的起点。此刻我想起了朱自清经典的散文《春》的名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种多么美丽的春的画卷啊,多么令人们神思向往啊,就好似这美丽的景色就在眼前……

此刻我不禁联想到国际、国内大环境,经济形势虽还处在比较寒冷的日子里,但是这只是一个季节的变换中,寒冬总会过去的,春天就会临近的。我们只要有坚定信心和勇气,在目前的状况下坚持做好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到来。而等待我们的必定是一个崭新、幸福的生活……

二、春联联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在喜庆的新春佳节里,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谈春联,不仅能给春节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还颇具文化韵味。一副好的春联,辅以精湛的书法艺术,彰显秀逸雅致,令人赞叹不己。

中国的春联,始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记录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强盛的生命力,世代传承,繁衍不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好的春联融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抒情,辞赋的铺陈,史论的深邃于一体。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明示万物更新,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描绘时代变迁,或憧憬美好未来,往往给人以寄托、信心和力量。如“梅花闹新春,爆竹贺新年”,“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人逢盛世千家乐,户沐春阳万事兴”,表达了人们对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和愉悦心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反映了人们锐意进取、豁达开朗的胸怀和意识。“前程千帆竞发,祖国万象更新”,“山欢水笑百业兴旺,人杰地灵五谷丰登”,“一元复始九州同庆,八方和谐四季平安”,体现了人们对好日子、好前程、好生活的向往和展望。

春联多是辞旧迎新的抒怀,但也往往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从中,我们能触摸历史的脉搏,也能感受时代的气息。在红军年代,“利斧不怕纽丝柴,红军不怕反动派”,“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夕阳辉耀宝塔山,月色映照延安河”,反映的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年代,“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感谢邓小平”,表达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老百姓的心声。在当今世纪,“迎春频策马,入世更腾飞”,“五星旗,五环旗,中华旗焕彩;百姓梦,百年梦,奥运梦成真”,“十方锦绣中华景,万国衣冠大唐风”,见证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告捷、成功召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胜利喜悦。“时代如歌,大力弘扬‘三个代表’;青春似火,全心创建‘三个文明’”,“中华古国励精图治新崛起;东方世人,雄姿英发创奇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一定程度上,春联可以说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也是时代文明进步的无声乐章。品味春联,思考未来。迎新春、歌盛世、奔小康。“春节迎春春联添春色,国人报国国力显国威。”踏着新春的脚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三、当代春节文化的弱化现象

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春节文化又是节日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春节文化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恢复传统春节文化的活力?如何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如何创新春节文化?如何使我国的春节文化活动引领世界各地的春节文化活动?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春节节庆活动的减少、节日味的淡化、节日功能的弱化等,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再造传统,创新内容和形式,复兴节日文化。

1.恢复历史记忆,再造节日传统。春节文化弱化的原因之一,是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节日活动程序和教育意义失去记忆。因此,必须加强对各地、各民族春节文化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等,对春节文化的传说、祭祀、庆典程序、娱乐活动和各种禁忌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复原春节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还其“本真面目”。同时,科学分析春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春节文化的教育意义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2.加强学校教育传承,丰富青少年的节日知识。在传统社会,节日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家庭和家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庭和家族传承节日文化的功能十分有限。许多青少年不喜欢春节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春节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和理念。应加大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力度,拓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广度,提升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深度,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使青少年学生对春节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文化内涵和理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春节文化,喜爱春节文化。3.兼容并包,创新节日内容。创新春节文化,使之富有活力,是继承和发展春节文化的关键。洋节备受青睐的原因主要是轻松自在,场面热烈,刺激感强。春节文化的慢节奏和过于深沉使许多青少年不感兴趣。春节文化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与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协调。为使我们的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必须取西方洋节之精华,以补春节文化之不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节日内容,充分发挥和创新春节文化的娱乐功能,增加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

4.设立节日典型标志物。设立典型节日标志物,也是创新春节文化的一种形式。节日标志物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以唤起人们对节日的热情。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和长白胡子、戴红帽子的老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些标志物的影响比圣诞节的节日活动重要得多。我国年轻人中信仰基督教的人并不多,但是对圣诞老人和圣诞树等符号感兴趣的人却是大有人在。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因此,春节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革,才有可能适应现代人的心理。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春节创设标志物。

5、政府主导,积极组织节日活动,丰富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春节文化活动,弘扬节日文化,关键在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春节文化,把丰富春节文化活动作为本职工作之一。一是组织专业的民俗表演队,如成立龙灯、狮子队等,节日期间到各村、各社区表演。二是举办传统的娱乐活动,如举办广大民众参与的歌舞、戏曲、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活动,举行如摔跤、赛马、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

6.研发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等。爆竹是春节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不过,传统的烟花爆竹有不少弊端:一是容易引起火灾;二是容易伤人;三是造成环境污染。为消弭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使这一传统的习俗世代相传。应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运用高科技对烟花爆竹进行改良和创新,发明一批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无公害”的烟花爆竹,即研制不会伤人致残、不会引起火灾、污染较小的烟花爆竹。

7.组织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祈福是春节活动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人们春节祈福的愿望越来越大。各地区、各城市应该妥善组织和安排人们的祈福活动,开辟较大规模的道教、佛教祈福场所。这种大规模的祈福活动,既满足人们为新的一年祈祷幸福平安的愿望,也增添了年味,同时也为弘扬道教、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

8.举办春节焰火晚会。放焰火是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活动,也是吸引人们观看的重要方式。各大城市应选择不同的日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焰火晚会,以增强年味。

9.住宅建设应该中西结合,建造可贴春联的宅门。春节贴春联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一传统习俗在城市中已逐步消失,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大多数现代楼房住宅门两边空间太小,无法贴春联;二是有些宅门两边虽然有贴春联的地方,但大多为普通墙面,不易擦洗。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十分讲究门面,宅门大方、气派,应该继承和创新传统建筑技术,设计可贴春联的住宅门,同时应选用可擦洗的建筑材料,以便可随时擦洗贴春联留下的残迹,或者研制易粘贴易剥离的春联用纸。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延续贴春联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

四、春 联 随 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的,春联,是年的象征,是新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帖上心怡的对联,也确实只有这样,才算得上过年。春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扯上了“年”,就有了其特有的意义。有为辞旧迎新而欢呼,有为迎春纳福而歌喝。而我更偏重它所折射出那种人生的心境以及过年的文化。

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对联都是爷爷挥毫而就,红纸黑字,简单、洒脱。邻家喜欢爷爷的书法,便纷纷登门索要,既然笔墨、砚台、纸张已是现成,爷爷也就尽兴而书,满足左邻右里的心愿。张大爷家是做生意的,便有了“生意兴隆能四海,财源广进纳八方”。李四婶家是一户平实人家,便送去“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而我最早认识的春联是“厚德载福,和气致祥”。记得爷爷说,那是要求人立于世,要以“德”为先,以“和”为贵,是一副好对联。此后,我总在小朋友间炫耀,自家贴的是一副好对联,是爷爷说的,而懵懂中,我又觉得这幅对联是老实,忠厚、和气的爷爷的一生的写照了。

我再大一点,爷爷也不再写春联。都是父亲到外面买回,他说,这样少了摆墨、展纸的不便。也是,大街上随处摆满了各式春联,有红纸金字,有桔红色的纸黑字,上面还撒上金粉,而联的内容也是新意盎然。有为官表清白的,“走万紫千红特色路,发一清二白正经财”,横批是“问心无愧”;有开公司求贤的“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招南北东西杰才,开拓市场经济;赏心国事,舒心国事,事事关情,集古今中外精粹,书写盛世新篇”,横批是“前程似锦”,让人看了不禁暗暗叫好,而联的字体也毫不逊色,高山流水的行书,刚劲有力的柳体,凝重质朴的颜体。。。。。。令人凝思遐想之余,不免又感叹起余秋雨老师所说:“真正能把文化凝固下来的,只有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永恒的缆绳。”

而在春联气象的更新中,我们家的春联也由“厚德载福,和气致祥”变为“民生在群,人贵自立”,这又是一份追求自强自立的心境,与其说是父亲为人处世的写照,不如说是对我们晚辈的勉怀和要求。春联是人生心境的折射,而她更能代表过年的文化。

早年间过年,人们注重春联,更认为她是能带来希冀,带来如意吉祥的使者,是年的标记。没有春联,就没有年味。劳作了一年,就盼过年,纵然家里少米缺盐,春联不能缺。买了,贴了,家才是家,年才是年,日子才能安稳地过。

春联也不是某个地方特有的,它如花开遍地,洒落在东西南北的城市和乡村,使家家户户的“年”变得热气腾腾,喜气洋洋。年在团圆中过,春联也把祈福点燃。有着时代印痕的春联凝聚着一种信仰,散发着一种情怀,祈愿着一种吉祥,图着一种顺境。

细细想来,春联没有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她从春秋时代门庭木掾、石柱上轻盈飘下,她从五代十国中款款走来,是因为她把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生活文化集于一身,她把诗、词、赋、书法艺术揉在一起,她,有着实质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