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秋声赋》教学教案及反思

《秋声赋》教学教案及反思

 导语;《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表现手法

 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请说出高中课本中曾学过的宋代的赋(苏轼的《赤壁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开山之作,他和苏轼的《赤壁赋》交相辉映,代表了宋代文赋创作艺术的巅峰,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

 PPT: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

 散读课文

二、研读文本、探究感悟

 (一)摹秋之声

 1、阅读课文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秋声的是哪些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作者听到的声音是否有变化?找出并品味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从这些字中,我们能发现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变化,“初”、“忽”、“其触于物也”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所听到的“秋声”的变化之急、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来势之猛、令人悚然

 3、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

 (二)绘秋之状

 1、作者在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中,有关键性的字词解释秋声“悲”的原因吗?

 提示:有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中的关键词“故”:原因,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2、找出关键词语,把这部分概括一下,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原因的?提示: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

 表现手法:色、容为实,气,意为虚,表现手法是由实入虚

 PPT:

 v “烘托”就是指对作品中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刻画其周围的相关事物,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v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8226;诗概》)

 v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作者绘秋状是从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声悲的原因,所以描绘秋状还是紧扣住秋声

 (三)议秋之气

 1、作者要写的是秋声,但为何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秋的典故: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PPT: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古代的“秋后问斩”等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甚至用“伤”解释“商”,如陶渊明的《咏荆轲》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用“戮”解释“夷”(古人常用同音或同义字作解释)

 提示:作者从各个方面极力铺陈,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是从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或秋文化)的角度揭示秋声悲切的原因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把对秋声的描绘从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作了充分铺垫

 (四)抒秋之叹

 1、请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层:人生无尽的'忧虑使人身心疲惫,耗损人的精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第二层:忧思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主旨: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或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提示:(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三、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1、请说说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2、“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你认为《秋声赋》在立意上有无突破创新?

 3、完成2008年上海语文高考卷(试题六)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参加市语文特级教师的申报评选课,专家组的金志浩老师在面试时表扬说“周老师你的课上的不错”

 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三个环节,自以为是上出了深度和境界:

 1、理清第三段的思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3、你如何评价这声叹息?把这声叹息放入到我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你发现它与古代哪些先贤哲人的对人生的悲叹是一脉相承的?

 欠缺之处: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方面做得不够

 大量的语文课文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叩问,是作者对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这种蕴含在课文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及作者表达其情感体验的独特方式,是任何外在的“言传知识”传授方式所不能把握的,唯有借助于体验而把握,“因为以人为对象的文本,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才能得以内化与存储,更何况其中的不少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有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要重学生的体验,这就要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而课文又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遥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启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激活学生的悟性潜能,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认、领悟课文的情感内容、情感倾向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自我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如何让学生敞开心灵,以开放的心境浸润在课文的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自己原初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经典的文章,要常读常新,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去探索思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