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实话实说
舒晋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随着近两年语文高考题目的文体淡化,高考作文题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那么,妙笔生花的作家以及参加阅卷的中学语文老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怎么看的呢?
有人说:题目出得不错
肖复兴说:“我个人认为作文题目出得不错,因为首先有一定的考试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游戏色彩,也给发挥写作提供了稍宽泛的空间,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写成文章,避免了考生一时摸不着门路,钻牛角尖、跑题的现象,缩减了丢大分的可能性。写得好的,在这一空间可以发挥好,写得差的也不至于丢分。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考生认真领会意思,就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莫言也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一般跑不了题,可以充分展示考生的才华,想写什么都可以,比去年出得容易,而且带一点哲学色彩。去年的题目对考生要求高一些,如果考生对现代科技不了解,不能贮存科学术语,知识面窄,就很容易跑题。今年的题目宽泛一些,考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入手,以熟悉的方式表达,很宽松。
秦文君收到记者传真给她的作文题目后,很是认真地想了想。她说,这个题目好像有点难度。跟去年的作文形式是一样的。就像“新概念作文”,如果“新概念”成为“概念”,也就成了套路。跟原来比,今年的作文题目思想的含量多一点,有一点哲理,有一点智慧。考生不仅要有写作能力,还要有超出语文写作的能力。她觉得这个题目对文学少年合适,一定要有课外的东西补充才好,尤其对有识别能力、思路开阔的考生更合适,如果仅有教科书的知识,没经过这方面训练,考生可能会一时无所适从,写好不容易。
池莉在接到采访电话时正在写作,听完记者的转述,她居然很长时间都没能从小说的境界里走出来:“我一听什么几何图形头都大了,我都来不及想。”作家宗璞不知道作文题目,但是饶有兴趣地要求记者念给她听。她说:“我提不出什么看法,但是我觉得这个题目挺有趣。”
北大附中高级教师胡蕾认为,今年作文命题是近年来确定的教育思想的延续,相对来说,今年的题目有更深刻的意义,贴近现实生活,不偏不倚,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虽然平常的训练不能押题,但考生又能觉得命题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今年的作文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让考生用新的眼光、多角度看待社会生活,鼓励发散思维,打破了因循守旧、用单一尺度衡量事物的常规,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对中学作文教学、表达能力的训练有重要导向作用。这个作文命题还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创新,只要考生选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作文的基础等级可以拿到较高分数。富有创新思想的考生更能拿高分。但可以推断,习惯用固陋眼光看待事物的考生,作文肯定写不好。
北航附中教师曹阳说,高考作文试题有其自身特点,就是难易程度要适当:既要拉开不同的档次,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人才,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最有才华的考生脱颖而出,写出冒尖的作文,为选拔尖子创造条件。有的考生反映今年的作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刚一见到考题时感到不是那么好写,仔细想想又觉得也不那么难写。这正是好的作文试题的特点:踮起脚来能够得着,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作欲,写出才华横溢的佳作。如果考生见到考题,感到脚下一马平川,可以“闲庭信步”,那只会产生一大批庸作,不利于优秀人才冒尖。
连续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教研室主任柯素文说,今年作文题有四个特点:一是作文题目有创新性,从淡化文体到彻底放开;二是内容上少有限制,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外延宽泛,有广阔的写作空间,能够引发考生多方面的感想;三是作文的话题有比较深刻的内涵,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区分考生的优劣,写作可深可浅,符合考生考大学的难度;四是评分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为50分,发展等级10分。
也有人说:题目出得不好
在接受采访之前,作家冯骥才还没有看过作文题。听了记者的口述,他说:“听起来这个题目有点像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先给一个结论,再让考生通过作文印证结论,不可能产生原创,不能启发考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如果讲哲理的话,也是非常浅薄的哲理。这个考题一看就是硬憋出来的,貌似新鲜,实际是主题先行。如果让我做,肯定不及格。缺乏想象力,去印证一下结论,在生活中找一点符合结论和内容的去写一下。我认为考题有点像春节晚会,年年议论,年年寄予希望,年年不尽如人意。”
张炜认为今年的高考题目没能发挥文科学生的特长,而且有感性的东西考不到,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考了小巧,考不到大巧、大智慧、大境界,对文科生很重要的意境、想象力都考不到,实际上是走了弯路。这种情况偶尔小面积地出现是可以的,但近些年从中考到高考这些东西太多了,恨不得用数字、公斤、定量来衡量考生的能力。文科生的考题不该这样,影响了感性的、有想象力的、诗意的东西,这种很理性的,很有思维性的题目是理科生应该具备的,当然文科生也该具备,但这不是唯一的。他直率地讲,可能出题目的人思维有问题。
曹文轩说,这个作文题,本是一个巧妙的、富有创意性的题。但是它的后半部分———由对那几个图形的分类所引申出来的一番论说,一下子毁了这个题。意思都被明确地概括出来了,学生连总结都不用了,剩下的任务就是按一个叫做“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既定主题来联系自己的经验,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与论证就是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题目同过去那种命题并无实质性区别———过去的题,主题往往还是隐而不露的,而这个题则干脆将一个并不特别新鲜的主题确定了下来。出题人自己将题破了,破了之后,考生完全有理由撇开那四个图形不论,只须按出题人的要求做一篇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就成。那个颇费心机想出来的“点子”便成了一个无用的东西。出题人无意中陷入了一个悖论。本来是想出一个有多种解释的题的,但一旦将“有多种解释”这个意思道出之后,反而就只剩下了一个解释———对“有多种解释”的解释。
那么,怎样出题才能避免这种不足呢?曹文轩认为,这个题如果只将话说到第一自然段结束就绝妙了。那时,就不仅仅是“有多种解释”这一解释了,还会有其他多种多样的解释。即使只有“有多种解释”这样一种解释,也应交由考生自己去揭示。可以说,这一题目后面的那段多此一举的概括,堵死了想象的空间———这本来是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可由考生自由发挥、充分显示想象力的题。但我们还是从这样的题看到了新的方向,一种与过去的作文模式相对立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让作文题尽量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陷阱,给想象力留下足够大的空间,并使考生进入真情实感的写作状态。
肖复兴则在表示了肯定的同时又提出对于考试题下面的两个〖注意〗不满意。第一个〖注意〗缺少节制,很容易使学生在四个答案上力量均分;如果有节制,以某一个答案为主,也符合要求。如果稍有一点提示,考生会做得更漂亮。第二个〖注意〗是文体不限制,既有编故事的,又有抒发感情的,评分的标准弹性很大,失去一些可比性;如果限制为记叙文和议论文会更好一些。当过学生也当过老师的肖复兴也不赞成文体单打一,这样会限制一部分人的能力。他说:“什么样的题目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对这种作文考试题目的改革方向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老师的努力。”
还有人担心:老师的阅卷水平行吗?
作家陈村并未看过高考题目,听记者简略地说明后,他说:“听了以后我觉得出得不错。但是我感觉很担心,题目要落实到阅卷的老师身上,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如果五花八门地写,老师一定要有宽容度、创新意识、独立见解。我所知道的中学教育是死板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地教。平时老师教的是板板六十四,学生怎么敢发挥想象?出题的人动机很好,但要具体落实,一是要学生能做出来,二是要老师能批出来。否则学生不敢乱写,又回到原来的教条,毕竟是高考,不能下太大的赌注。另外教师存在一个问题,很多人除了教科书外不大看文学作品,除了写报告、工作总结之类的东西,写点记叙文、散文的老师都不多,我担心这种水平的教师阅卷会对考生的发挥有影响。
今年的考题是在往年的基础上延续来的,过去文体还有限制,今年完全放开,包括可以写诗歌等,在高考题目的改革上又迈了一大步。柯素文说,这个改革的趋势还会走下去,不会走回头路。“今年的考题也带来几个想不到。”柯素文说,由于文体放开,内容多样,给阅卷带来一定难度。“只要和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的都附合要求”,那什么是无关的?有的学生背了范文,一套用,在开头结尾再勾连一下就结束了,或者举几个例子,过于简单。
柯素文阅过的考卷中大多是夹叙夹议,也有特殊文体,还有的是现场班会记录和日记形式,有的文章时空观念错位,古今中外拼凑起来,上下几千年拉在一起。遇到特殊的文体,老师们很慎重,要看好几遍,不轻易地判离题,不能冤屈了学生。一般来说,阅卷老师还是有经验的,对作文还是能看准的,事前他们试评了试卷,拿出十几份标准卷,以控制评分误差。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看,学生审题不困难,改变了往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局面,今年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像作文题目一样“丰富多彩”,确实出现了一批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表达较好的应试之作,表现了考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辩证的思考能力。这也正是高考作文考察的根本点。但也有不足,就是有些考生积累不多,思想不够成熟,基本功不好,除了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问题外,书写潦草、病句、错别字也不容忽视。这也从侧面说明评分分两个等级是对的。高中的学生还是应该首先立足基础,然后着眼发展。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方晓山说:今年高考要求考生写一篇话题作文,话题范围十分宽泛,文体也未作任何限制。由于留给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一般考生都能有事可记,有理可议,有情可抒,表现出自己的认识和写作水平,而那些有文采、有创见的考生也确实能展示才华,脱颖而出。阅卷中,不时能见到可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佳作:有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的微型小说,有清词丽句、情真意切的抒情散文,有笔墨酣畅、见解透辟的议论文,还有别开生面的寓言故事和辩论会、座谈会记录。其中有一篇题为“杂感于多样”的文章,见者无不喝彩。此文视野开阔,内容厚重,思考冷静,见解深刻,古今中外知识信息信手拈来,使用妥贴,十分雄辩地阐发了自己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另辟蹊径的见解。最令人叫绝的是文章的结构,作者以类似鲁迅先生《无花的蔷薇》的杂感形式分六节来写,挥洒自如,无拘无束。阅卷老师评析此文时写道:“在我们看到的众多的文章中,这篇自己站了起来,令人过目不忘,甚至读其文,使人不住地试图揣测作者其人”。
方晓山说,阅卷中,老师们也发现一些文章似曾相识,很像是平时练习中作文的翻版,移植成文(自己的或他人的),穿靴戴帽,与文题所提供的范围宽泛的话题挂靠上是很容易的。没有理由过多地指责考生成心“套用”“虚构”,而应当看到症结在于命题者没有把握准放宽限制的“度”。高考作文首要目的是选拔,为了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为了公平地选拔人才,就要严防虚构。放宽限制是必要的,但应该有一个“度”,合理的、必要的限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会为“虚构”打开了门,既会削弱作文考查的检测、选拔功能,也会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不好的影响。究竟该怎样把握准这个“度”,希望命题的同志能进一步研究。
更多的人想知道:
作家碰到这个题目会怎么写?
这里不妨来一次换位思考,如果作家是考生,怎么写作文?
北青报专栏作家版在语文考试当天曾请五位作家撰写同题作文,而一位参加高考阅卷的资深教师评价多数作家的文章不合格。莫言说:“如果我做的话,首先审题,最早蹦在脑子里的肯定跟文学有关。比如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三仙姑50多岁还涂脂抹粉,穿红戴绿。作家的观点对三仙姑持否定态度。但是外国人把三仙姑看作妇女解放的典型,50多岁为什么不可以涂脂抹粉?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对待问题可能有不同看法。如果我做的话,我会把中国和西方对三仙姑的评价写上,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对同一部小说中的同一个人物评价相反。”
张炜说:“如果我来做,马上讲也讲不好,但肯定能对付下来,这题目不难做。很朴素的东西像故乡啊,大海啊,秋天啊,这些反而不好做。高考作文题看上去很难,其实不难写,不要被它吓住。用考数学的题目考学生,简化成数字、图形,我认为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表征,是一种畸形发展。
陈村:“如果让我做,我没想过。这样的题目很难进入情境。我写文章一般不愿写命题的,即使别人出的题目,至少要和我商量。”
秦文君:“现在让我做这种命题作文,已经不太适应了,我写命题作文得分不太高。议论文比这个好写,议论文有规范的东西,对大多数受过训练的学生比较容易。今年这个题目就比较考验人。我希望高考题目还是多样一些,从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的方面出题,出有新意、让学生更能发挥语文水平的题。”
曹文轩:“这个题(我是指未加概括之前的题)若由我来做,可能要做成一个有关存在的哲学意味十足的题,或许是围绕一个个单词(比如‘困惑’、‘类’、‘ 神秘’、‘不可解’等)来做一种沉思冥想的文章。我不可能再回到考生的思想层面与经验层面上去了。近几年来,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旨在解构从前的作文写作模式的作文比赛,从所出的题目的思路来看,有一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我们会不会在摆脱一种写作模式时,又会陷入另一种写作模式?”
作家莫言、肖复兴认为高考作文题目出得不错,既有哲学色彩,又有游戏色彩,宽松而不易跑题,易于学生发挥。
冯骥才说:先给一个结论,再让考生通过作文印证题目,不可能产生原创,不能启发考生对文学想象的空间,貌似新鲜,实际是主题先行。如果让我做,肯定不及格。
陈村说:出题的人动机很好,但要具体落实,一是要学生能做出来,二是老师能批出来。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如果五花八门地写,老师一定要有宽容度、创新意识、独立见解。
曹文轩说,这个作文题的后半部分一下子毁了这个题。出题人自己将题破了,考生完全有理由撇开那四个图形不论,只须按出题人的要求做一篇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就成。那个颇费心机想出来的“点子”便成了一个无用的东西。
柯素文说,由于文体放开,内容多样,给阅卷带来一定难度。他们阅过的考卷中大多是夹叙夹议,也有特殊文体,还有的是现场班会记录和日记形式,有的文章时空观念错位,古今中外拼凑起来,上下几千年拉在一起。遇到特殊的文体,老师们很慎重,要看好几遍,不轻易地判离题。
曹文轩说,近几年来,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旨在解构从前的作文写作模式的作文比赛,从所出的题目的思路来看,有一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我们会不会在摆脱一种写作模式时,又会陷入另一种写作模式?
《中华读书报》 2000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