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俊友常大鹏的散文

俊友常大鹏的散文

我的一位文友在赵代村做婚礼主持,和常大鹏闲谈时,偶尔提到了我。也许是前生有缘吧,常大鹏听到了我的名字,立即来了兴趣,当即电话约谈,第二天便登门造访了。

 老常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高大英俊。他虽说已经六十过五,可看上去远没有那么多。他谈吐文雅,说话很文气,还带几分幽默,很快的,我们便成了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了。他之后成了我们文学圈子的骨干,文联开会,或者一些文学期刊召开采风会,都离不了他。

 渐渐地,我了解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他的老家在柞水县,二十多岁来周至定居;他教过书,大概有二十多年教龄,后来下海经商。他做过粮食生意,之后又办起了奶牛场和楼板厂。在办楼板厂时,发明了屋架板,并获得了专利。后来因为年事已高,便把奶牛场和楼板厂的事交给了儿子,从此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清静日子,开始了他从未释怀的文学写作生活。

 从草根文学的角度讲,他的文学报复还是很大的。他计划编写一部120万言的《文学词典》,这部书是实用性写作应用文,是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手册,可以说是对文学新人的提携之作。现在他已经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分,约四十万字已经成稿。由于文学圈子的活动多,加之他近日身体状况欠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一直未能成稿。由于这部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各成体系,我们就劝他先把第一部分出版后再说后面的。近日,他一直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因为他经得多见得多,文学作品也读得多的缘故,他的写作手法还是比较娴熟的,尤其是四字短语,字字珠玑,读来上口;文章韵味浓,意境也好,很耐读。他的许多短篇如《原始台》、《植物园》、《走进名人》等等,都具有这种风格。

 他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出身的人,一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路见不平事,总爱帮人帮到底。我们09年初相识,之后不久的日子,他找到了我和孙玉洁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他觉得很不平顺的事:他们村子北面约二里许的地方,有九户移民,从7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处于闭塞状态:没有外出的路,无水无电,无邮,无农补,无合疗,房屋到现在还是版筑式的老土屋。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原始部落。这里的人四处奔走,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由于老常的力挺,我们通过网络和媒体,把这件事给顺当的解决了。村子里不但修了水泥路,连变压器都有了。但是,事情办完了,村子里的人不但把他给忘了,而且还把他视为路人了!从前见了他殷勤无比,现在还回避呢!——这些目光短浅的移民,事情办完了,竟然卸磨杀驴了!他们怕老常有什么“想法”,竟然处处回避他!

 我和孙老师很不平,因为老常为这事付出了很多。当初我和孙老师受老常之托,去那里调查采访多次,老常把这里的事当自己的私人事办,每次都在秦楼酒家招待我们,他先后的花销,前后总该有数百元吧。我们之间是朋友,不论你我,可是这里的村民总该给他个笑模样吧。我心里很不平,可是他却显得很坦然,还有点愧对我们的样子,提及这事,他总是不安地说:“我欠了你们的,我欠了你们的!”

 从这件事里,我深深了解了他的为人,也对他有了几分钦佩之心。

 也许是位企业家的缘故吧,他干什么都很大气。举一个例子,我和孙老师经常去他那里闲聊,成常客了。可是他还是把我们当做贵宾。每次吃饭,都要到上档次的食堂去。有一次,他又要领我们去秦楼酒家。在路过秦楼时,我们故意没有停车,径直到了前面的一家小饭馆。谁知到了小饭馆,他硬是做主,七碟子八大碗的叫了一桌子。事后我埋怨说,你的这百十元的席面,不如一碗扯面实惠!花了大钱,吃了个半饱!他却笑笑说“有朋自远方来,岂有吃扯面的理!”真让人哭笑不得!

 老常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躬身实践的人,他无论是做事或者是写作,都是事必躬亲。他的作品,都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做背景。去年他受《海天文艺》之托,撰写《军海惠众 蚌病成珠》、《花动一路香》,多次近距离采访,才得以完稿;为《王寺专版》撰写《植物园》、《元始台》,徒步前往,辗转山林,有几次都是摸着黑才回到家;为了目睹《四十里峡》的奇异风光,他孤身一人,穿山越洞,翻梁跨谷,在幽如冥府的昏暗中,鬼火作灯,山魅为伴,竟然流连了一天天!其精神不但可嘉,还有些大无畏的胆略!

 爱美,爱生活,是老常的特点。他无论居家还是出门,都是一身素服,显得干净,利索,整洁;眼镜一副,头发黝黑,显得几分潇洒;有老年人的精神矍铄,还带些年轻人的风流倜傥。他说过自己患过什么脑梗,我看一点都不像。

 这就是我的俊友常大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