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电影
在全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影。放映时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观众不用戴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影像。全息电影技术较为复杂,拍摄时也须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则伤害演员,小则达不到拍摄效果。因此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散文电影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的电影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苏联“散文电影”的倡导者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象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阳》(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列宁在十月》(罗姆导演)、《马克辛三部曲》(柯静采夫导演)、《伟大的公民》(艾尔姆列尔导演)等,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领袖的形象,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并通过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心理刻画,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历史上的丰功伟绩。30年代初,苏联电影界曾发生“散文派”和“诗派”的激烈争论。②40年代以来,一般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风格。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导演)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完整贯串的情节冲突,而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艺术效果。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写与相对自由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的某种规律性和戏剧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