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文中的母亲具有无私、深沉、伟大、坚强的性格特征。
作为残疾人的母亲,是一个只有付出,注定没有回报的母亲,所以,她有艰难的命运,注定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但是,她不幸命运低头,用毫不张扬的母爱默默支持着儿子,所以,他不但像其他母亲一样关爱儿子,而且更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还具有坚韧的意志,不悲观失望,用自身给儿子树立了一面乐观面对人生的旗帜,她本身就是一曲普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赞歌——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儿子的一生就是自己的全部。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二、艺术特色
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简洁是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最大的特征。无论是在用词层面,还是在句子层面,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都高度简洁。
在写人叙事上,在描景状物上,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形象而又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语言有个性,散文才能具有生命力。
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细腻凝重,徐志摩先生散文的语言风流潇洒,冰心女士散文的语言清新脱俗。而散文《我与地坛》则充分体现了作家史铁生散文语言的朴实特征。
百度百科-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