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真的喜欢一样东西便容易成癖,比如是我。
我喜欢书,尤其喜欢读书和藏书。对书的最早的记忆,就是我七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在山外为我带回的那本一年级《语文》书。记得在那些个夜晚,我常常端个小板凳,抱着那本书吵着要晚归的父亲给我讲述里面的内容,父亲的讲解极易懂动听,听得我完全忽视了身上蚊虫的叮咬,当时物质条件落后,那些被蚊虫制造出来的包块因为感染留下的疤痕,到现在都还没有消去。那一段日子,我几乎是每天夜里都抱着那本书,做了许多个有关书的香甜的梦。可惜的是后来经历几次搬迁,那本在我启蒙之前就早早闯入梦乡的书不慎弄丢了,成了我一直隐在心中的不小的遗憾。
我读书沉迷是出了名的。喧天的高分贝噪音基本不影响我的阅读,频繁的打断也妨碍不了我立即回归文字中的宁静。同事惊讶于我的这种“特异功能”,好几次趁我看书时玩恶作剧,不是冷不丁一声尖叫吓我个冷汗淋漓,就是趁我不注意时猛然拽翻座椅,害得我四仰八叉斯文扫地,为此在同事们中留下了许多笑柄。
我读书还有“恶习”。比如,我把通俗类杂志放在厅堂供吃饭时翻阅;小说、专业类书籍作为枕边书堆在床头;报纸、副刊、《新华字典》、《辞海》一类被我放在卫生间,好在“方便”的时候随意查阅;只要是出差,无论数天半日短途长途我必得带上一两本书打发夜晚时光;坐车时尤其是倚在长长的列车的窗前捧一本书阅读,窗外不断闪过的风景和眼前溢着芬芳的文字该是最美的享受……妻子常常埋怨我睡前看书忘了关灯;因看书忘记挟菜生生咽下一碗又一碗老干饭的亏我也吃得太多;在卫生间的异味里阅读到忘记起身一定也是别有一番乐趣的。我不断地看书,不停地买书,加上文朋诗友的馈赠,我家的大厅里、写字台上、床头、卫生间里到处都是书籍,三个书柜也塞得满满当当,两次搬家整理时,光是书就要拉满满一汽车。妻子对此自是颇有微词,儿子也常因此向我“喊话”,甚至好几次在我父母面前“告御状”。骂归骂,怪归怪,如今我依然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死不悔改——我只是一次次地打着呵呵,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改邪归正”。
我爱书,对不爱惜书的人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在朋友送我的新书上涂鸦,洁白的扉页上留下了几处杂乱的墨痕。气得我对着他砸掉了一只茶杯——这明摆着就是糟蹋书本、亵渎我写书的朋友嘛!后来那同事几次向我借书看,我都毫无余地地拒绝了。
朋友常出书。出了书,必有朋友得到新书,点名索要的,慕名求购的,签名馈赠的,不一而足。可赠书也要看对象:爱书是假贪图热闹是真、动机不纯只为装潢脸面者,大可不必舍书相赠——饱含汗水的文字得不到承认且不说,束之高阁、心存不屑也无所谓,说不准转背就被扔被进了垃圾堆,或着成了孩童手中的玩具,那真是文字的极大悲哀。这种情况以前肯定有,且将来依然还会发生。
而今社会已经与我求学时代大不相同了,书本也渐渐失去了翰墨的清香,奇闻小报、网络虚幻、情爱人欲的读本暗流汹涌大行其道,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正大张旗鼓地炒作并美其名曰“市场化”——市场化是对的,但这样的价值庸俗的读物的“市场化”,我不敢苟同。世界嘈杂了,功利了,周围甚至有了把“书”与“输”相关联的谬论,人为地把书本和生活对立起来。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脑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上电子书籍和音像制品随处可见,老师们上课也开始使用时髦的幻灯片和激光笔,不再需要粉笔和纸质课本了,书的命运会不会最终走向没落和消失呢?这年头,书也失去了神圣和芳香的味道。
然而,我依旧还是喜欢纸质的书页,因为那里有清风翻书的快感,有淡淡油墨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