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以山的坚强和水的灵动的对比向人们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态度,褓抱与幻灭,安宁与动荡,避世与出世.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却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灭,这个千年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
这是一种何其壮美的境界,老者是一叶饱经沧桑,久历颠簸的小船,仕途的失意,教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却又无奈于世态.于是,智者选择回避,他像水,他选择绕道而流,选择一隅之地,顺江遁隐.“智者为山,威力无穷;慧者为水,包容万千.”他读懂了山的,不止是无穷的威力,更是难得的静默和包容.他抛下一世的名利,做一个孤独者,在天地间去独享那一份安静.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好一个“不丝之竿”,它道出了怎样的一种境界.这一支钓竿钓起的,是一竿的寒冷,是一竿的哲理.《一竿冷》这是一曲与古人若合一契的绝唱.简桢以山与水的对话,对人生进行叩问.也许山与水的话,是人性的矛盾.一个永远奔流,放浪不羁,“水从来就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他恪守着“舍不下家乡,奔不出好汉”.一个永远静默,坚定不移,他蕴藏的是他无穷的能量,释放的是他无限的生机.奔流,滋养着万物,却又兀现着冷酷和智慧;静默、孕育着能量,却又突出着慈爱和宽容.
不丝之竿钓起的,不再是一个世俗的范畴,它更是简桢对人生的反问.“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万物,给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来的山火中忍耐,只以将来的蓊郁森林作为应答.一种仁慈与低调,一种包容与矜默.生存还是毁灭,这不应是个问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蝼蚁尚且偷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山火是否毁灭整座山林,只要还有一粒种,就能重造往日的蓊郁,重给万物以包容.去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毁灭了一切,亲人、珍爱、财富.但不屈的中国人还是站起来了.伤痛已化作泪水掩埋在曾经的废墟之中,骄傲的脸庞在每个人的笑容清晰可见.希望与幻灭,褓抱与矜默,只在一念之间.
而水是理智的.“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背井离乡,一往无前.风景的沉溺只会消磨他的能量和斗志,过去的沉湎只会平添愁绪的苦恼和烦闷,只有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背井离乡的付出倾注了理想的抱负,孤独的追寻是为了完成抱负的使命.
山和水,理想与幻灭,“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 *** 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以理想为翼,在幻灭中飞翔.
而全文的“山”“水”看似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完全能将其统一于身处人世追寻与无奈之中.
全文以《江雪》开篇,又以其意境结尾,更妙的是蓑笠翁“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朝无垠的江面面,抛出不丝之竿”独钓寒江又回应了山与水的对话,“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将矛盾统一起来.
作为一篇哲思性的文章,它完全深刻地反映出了理想与幻灭的碰撞.
作为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和唯美的文字也成功地表达出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