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并尝试背诵课文。2、品析写景的语句。3、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设想出游遇雨时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教师出示投影,补充介绍作者。

 三、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预设学生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大意。)

 学生板书自己积累的文言词语并解释。 教师投影补充。

 学生再读课文。

 四、品析写月的语句

 师生对话:苏轼为何夜游?文中有写月的语句吗?你觉得写月的语句写得好吗?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背诵读。

 师生对话:夜晚庭中的月色是常见的吗?你平时觉得它美吗?为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觉得它很美?

 教师投影出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文中的自然景物注入了什么样的意味?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投影出示两段文字: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丑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

 这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你赞成哪一位的看法或者你还有别的看法,请你从文中为你的看法找依据。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

 教师总结。

 六、作业:阅读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并能背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念 、寝 、步 、寻 。

 2、理解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但 、耳 、遂 。

 3、理解作者当时特殊的心境。

 4、领悟语言的凝练含蓄。

 教学重难点:

 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的文言诗词,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笔下描写月光的句子?说出来和大家***同欣赏一下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以朦胧美;借月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借月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苏轼伴张怀民***赏美好的月光吧!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二) 自主学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 寝 藻 荇 交 横 如 吾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畅。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弄通文意。(分段用现代汉语复述)

 (三)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此处可指名读。

 文章***3段 一 叙事

 二 写景(描写)

 三 议论 抒情 (此处板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逐个解决问题)

 a、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户”,表现了他的兴奋和喜悦,一个被贬谪之人,被美景吸引,抛开尘俗,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

 C、请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讨论,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1)、“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自然万物本无情,但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像久违的朋友。在他贬谪落寞之时,前来拜访以慰藉失意的诗人。

 (2)、“庭下如……”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不在写月,只用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弹奏了一曲空灵的月光曲。

 3、复读课文。(齐读,可试背。体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a、 作者问什么要“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

 --作者想到应有人***享月色之美,进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张怀民。张怀民与苏轼兄弟均有来往,元丰六年被贬黄州。

 b、 这个“寻”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赏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换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苏轼,你为何称自己为“闲人”?

 (此处要让学生大胆的说)参考答案:“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包含着作者的几分感慨,有安闲赏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对朝廷的抱怨和被贬他乡的惆怅无奈。一个“闲”字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

 (五)自主表达: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苏轼的好朋友,面对当时苏轼的处境,你该如何劝勉他?

 (此处更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六)课文小结: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应该向大文学家苏轼学些什么写作技巧?

 --如:1、语言凝练含蓄。2、描写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七)布置作业:

 作者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月光之美,你能从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月光吗?

 把它写在日记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欲界:佛教语,三界之一,为地狱、饿鬼、修罗、人间以及六欲天的总称。在此世界中充满贪欲。此处指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处的地方。欲界之仙都,即人们所谓的“人间天堂”之意。

 与其奇:置身于这奇妙的山水中。

 荇xi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果椭圆形。

 藻zao:一种水草。

 积水空明:水清明澄澈。

 欣然:高样的样子,文中写出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乐者,***同游乐的人。

 相与:一同,***同。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为“闲人”。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弘景(公元456-536)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学者,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人。出身于南朝士族,十岁就读了《神仙传》,十五岁就写了《寻山志》,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大约在三十岁左右,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陆修静弟子)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遂游历名山,收集仙药道经。永明六年(公元488)在茅山得杨羲、许谧手书真迹,又陆续寻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到句容的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建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后茅山被视为上清派本山)。是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大同二年(公元536)于茅山飞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总之,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相关知识: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记承天寺夜游》: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因作诗有讪谤朝廷之意,被御中弹劾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一篇小品文。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文章脉络

 《答谢中书书》: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盖竹柏影也”),写月下承下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三、写作方法

 ⑴写心理活动的变化,跌宕起伏。

 ⑵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三、写作方法

 《答谢中书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记承天寺夜游》:

 ⑴写心理活动的变化,跌宕起伏。

 ⑵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四、参考译文

 《答谢中书书》: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