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555课例|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555课例|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根据于永正老师的《爱如茉莉》和《秋天的怀念》两篇课例,探讨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对于这两篇课例的分析,首先要确定的是课文的体式,也就是文本的个性特征,对一篇课文而言,就是其负载阅读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性散文,兼具着叙述和抒情的特点。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王荣生教授谈到: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过程中,观照自我;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结合于老师的这两篇课例,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聚焦提纲挈领的关键词句

《秋天的怀念》的第一课时中,于老师在解读“诀别”一词时,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个词语在课文的哪个句子中,通过读课文理解“诀别”的意思,与“永别”区别理解,并解释“诀别”就是分别,指不能再见的离别。文中史铁生去看他的母亲时,母亲已经昏迷了,后来就去世了。那最后一次的见面就是诀别。于老师还通过描述事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诀别”:三年前相见的朋友,今年暑假回家想再见,不料他已经去世。没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见竟是“诀别”。“诀别”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可想而知,饱含着“我”的不舍、不忍。

在阅读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品味“母亲是一堆细节”,这些细节是如何体现的,又聚焦到了一些关键词上。一个“躲”字让我们看出了母爱是理解;一个“挡”字读出了母爱的深沉;一个问号让我们明白母爱是商量,是平等;一个“笑”字让我们知道了母爱是宽容。通过体味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爱如茉莉》这篇课例中,也有通过聚焦关键词的生动片段。例如:“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这句话中,“坐、握、伏”三个动作词,是爸爸对妈妈的关爱,不起眼的三个动作映射着父母之间的爱就像茉莉般平淡无奇。

二、关注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爱如茉莉》的课例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茉莉”,一句:“爱如茉莉”中“爱”指谁和谁的爱,将全文连成一条主线。通过描写茉莉“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词语和句子相吻合。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的关爱,就是一句句平淡无奇的话,一件件微乎其微的事,的确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花那样,却感人至深!“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从妈妈的表情可以看出妈妈早就醒了,却怕惊动伏在床边睡着的爸爸,不敢动。爸爸边走边打哈欠,一双眼睛布满血丝,不睡陪床,却睡在床旁边,爸爸对妈妈的爱就在这简单的行动之中。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彼此关爱如同茉莉一样洁白纯净。

三、追求以言逮意的言语功力

梁实秋曾言:“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

于老师的课堂在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及时是在散文教学中,依然“把语言留下”。正如于老师所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爱如茉莉》是一篇传递父母之间纯净之爱的文章,而于老师在课堂上不管是解词,还是朗读,都是在为第二课时的感悟做铺垫。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运用“画、批、注”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找到“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等词语,这样的锻炼同样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关键。

从找出描写茉莉特点的词语入手,与父母之间的爱找到了架接的桥梁,因此在讲解情感类文章时,建立特殊寓意之间的桥梁是关键。这也是于老师设计的巧妙所在,没有忘记语文之本。再有就是深入研读文本中能够直接达意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情境中去感悟。例如课文中爸爸在床前的椅子上的几个动词:坐、握、伏。再如妈妈的假寐。“爱如茉莉”就顺其自然的印在学生的心中了。

在《秋天的怀念》中,读贯穿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析读、朗读、默读,反反复复,循序渐进。在读中感知大意,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观照自己,在读中理解独到。以此,以言逮意就会自然发生。

从于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做一名学生的幸福,步步深入地体会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故事人物的情感,甚至是自己的情感。